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刍议
2023年06月16日 15:58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16日电(记者 许婧)教育部日前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部署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推进各地各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上海开放大学王伯军、侯劭勋、王松华以《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刍议》为题撰文探讨师风师德建设。 文章如下: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刍议》

  上海开放大学:王伯军、侯劭勋、王松华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成为高校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努力建设好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2023年6月6日,教育部专门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部署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推进各地各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一、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政治方向的要求

  坚定的政治方向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准则。坚定的政治方向要求高校教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作为首要任务,同时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标准,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把牢正确的方向,严格把控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含量”“思想道德含量”,如若含量过低,则会使教师自身以及整个教师队伍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带来不良影响。

  自觉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是指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二)职业道德的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要求以及重要使命。潜心教书育人要求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若教师无法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便丢失掉了教师职业的初心,同时有损教师的光辉形象。

  教师对学生严管厚爱,是师德师风的关键与核心。关心爱护学生要求教师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同时,关心爱护学生同样体现在教师不得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

  教师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是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一言一行,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要行得端,坐得正,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三)规矩意识的要求

   要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是高校教师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要求教师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潜心问道,勇于探索,坚守学术良知,反对学术不端;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要讲公平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作为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以及道德启蒙者,更应将公平诚信作为毕生追求目标。其要求教师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同时,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研、就业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要恪守廉洁自律。廉洁自律要求教师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不得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身为教师,更应加强对于规则的敬畏之心,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廉洁自律,努力做到公平诚信,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四)社会责任的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奉献社会来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奉献社会要求教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树立正确义利观;不得假公济私,擅自利用学校名义或校名、校徽、专利、场所等资源谋取个人利益。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行,教师有偿补课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做法遭到严格抵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不应成为教师群体谋取金钱、权力的捷径。

  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一方面,它要求高校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二、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延伸要求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魂。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师不仅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角色,同时,在面对不同社会身份时,按照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要求,践行好社会责任,履行好社会职责。例如,作为党员要“忠”,作为子女要“孝”,作为丈夫(妻子)要“恕”,作为父母要“慈”,作为公民要“礼”,作为员工要“止”,作为人才要“智慧”。通过扮演好每一个社会角色,履行好每一个身份与角色的责任。

  (一)家庭身份

  教师处于家庭环境下,第一种身份应是儿子或女儿。如汉字“教”所显示的,左边为“孝”,右边为“文”,“教”就是先“孝”后“文”。因此作为儿女,应将孝置于首位,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不但要养他们的身体,也要养他们的心。尽孝并不只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对父母是否发自内心的诚敬。正如《论语》中有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给父母一些钱、买点礼物是不难的,但要始终保持对父母亲的和颜悦色则是很难的。因此,若想实现对父母的孝顺,比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用一颗尊敬爱护之心来对待父母。

  除了为人子女,大部分教师还需要扮演好丈夫或妻子的角色。而想要扮演好这一角色的关键在于“恕”,即“如心”,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在《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即“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干的事,也不必强求他人去干,这在婚姻中也十分适用。

  家庭角色不仅包括儿女、夫妻,大部分教师还是父母。而教师作为父母,想要践行好父母这一社会角色关键在于“慈”。如今,部分家长在育儿方面存在“教育焦虑”,具体体现为在成才观念、生命教育及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成才观念方面,尽量消解“教育焦虑”,培养孩子成才的“底线思维”,即看重孩子的身心健康,着力培养孩子正派诚信,使孩子能够通过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及家庭。其次,强化生命教育意识,教育孩子努力做到珍惜生命,珍爱生命,正视死亡。再次,重视亲子沟通的力量,尊重孩子并将其视作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树立人格平等理念的同时,反对暴力、反对替代、反对溺爱。

  (二)社会身份

  在社会之中,公民是教师的必要身份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关键在于礼。在当代中国社会,“礼”有两层意思:第一,法律法规。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底线,违法犯罪就要受到处罚。第二,公共道德。即决不能违背符合中华民族的公共道德,如若违背公共道德,便会遭受到道德谴责,很难继续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法”和“德”组成的“礼”,是对公民的要求。因此,作为公民,言行既要合“法”,又要合“德”。

  同时,教师既是人才的主要培养者,也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群体,在践行人才这一身份以及培养人才时,要把握好“智”与“慧”。

  一方面,作为人才,一定要有“智”,“智”是人才的立身之本,而“智”的核心在于创新。人才要能够创新,不仅需要时刻保有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需要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保持勤奋刻苦,外加灵感助力。正如来自爱迪生的那句名人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后半句很多人都没有关注到,却更加重要,即“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还要重要。”

  另一方面,培育人才要具有“慧”。在发展、教育人才方面要独具慧眼,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去发散思考问题,用慧眼看世界。总之,“智”与“慧”合在一起,就是“智慧”。“智”是人才的立身之本,“慧”是人才的养心之根。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努力做到“智”和“慧”的结合。在名利待遇上不应攀比,努力做到不计较、不攀比、不失衡;而在工作能力上则应该提倡“攀比”,在能力水平上不自满、不懈怠、不停滞。

  (三)职业身份

  教师作为一项职业,不仅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需要努力扮演好员工这一职场角色。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关键是“止”。《大学》有一句很重要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要想思考问题有所得,必须做到“定、静、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切忌“浮躁”和“急功近利”。

  党员教师还要具有党性,时刻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个党员,关键要“忠”。“忠”有三层含义:一是忠诚不二;二是尽心尽力,毫不懈怠地学习和工作;三是遵循道法自然,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按规律办事。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不仅要忠诚于党,襟怀坦诚,同时要奉行“先之”“劳之”“无倦”,其中“先之”“无倦”是作风的问题,党员就是自己带头干,并要防止精神懈怠的危机;“劳之”则是机制的问题,全社会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党员带领群众勤恳劳动。

  教师党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挑大梁,迎难而上,带领群众教师刻骨钻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与教育教学水平。

  三、一体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再次强调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要一体推进“监督”“制度”“教育”三方面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监督”是前提

  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教育部从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已经公布了十二批共86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不仅对相关的涉事人员予以警戒,同时对于其他教师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

  健全的监督体系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中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有力的监督体系能够强化教职工的敬畏心、警戒心,守道德底线,不做任何逾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所规定的事情。完善监督体系,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力量的监督,同样需要全社会多层面的内外监督机制,从而能够更好的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制度”是关键

  做好制度建设是大力发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是长期平稳有效推进师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和保障。20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实施《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表示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并严肃惩处。2019年11月15日,教育部联合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目标。近年来,各级单位及学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制度建设,非一日之功,在制度建设中,要将师德师风培育养成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地推进。一方面,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对于教师群体,要加强对于教师队伍全方位的培养,不仅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通过规范的制度强化权力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提升教师地位,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最终,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三)“教育”是根本

  培育师德师风,加强对于教师群体的教育是根本。近年来,各级部门和学校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鼓励广大教师加强日常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以创新思维、科学方法教书育人。

  具体来看,首先要做好“四史”学习教育,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图书影像等优质红色资源,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其次,要做好典型的事迹宣传,涵养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大先生”风范。再次,要注重激励,通过教育激发教师产生内在动力,利用师德教育推进师德建设。最后,要加强对于师德师风要素内在的培养,保持羞耻、敬畏之心,使每个教师最终能够有始有终地学习,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由内向外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一体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