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摘要】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破解了许多历史性难题,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形成了许多历史性的经验。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3.007

【作者简介】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市场体系、社会发展、社会政策。主要著作有《加速转型期:加速转型中的发展与改革》、《准确理解和把握“平稳转段”的重要意义》(论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梁八柱》(论文)等。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了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系统部署了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稳中求进是我国做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搞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法。此次强调的以进促稳和先立后破与稳中求进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对稳中求进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以进促稳和先立后破,与稳中求进一起构成了新时代新征程工作总基调内部深刻的逻辑结构。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破解了许多历史性难题,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并形成了许多历史性的经验。

历史性成就。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一总基调在新时代得到了坚持和深化,其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工作总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成就。第一,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好中向优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第二,在政治建设领域,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加强。在国际地位方面,我国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第三,在文化建设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第四,在社会建设领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进展,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践引领者。总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性经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包含的内容丰富深刻,我们可以将这些具体的历史经验概括如下。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党的领导是核心。它要求全党上下统一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二是将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方法论。稳中求进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也是治国理政的整体方法论。它要求在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都要坚持稳字当头,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追求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三是注重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这一总基调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体现了中国对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学理更新。四是注重发展战略的平衡性。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这种平衡性体现在,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还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五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意味着要在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六是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要求政府要有预见性和灵活性,通过适时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避免剧烈波动,同时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七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政策方面,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综上所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治国理政重要原则,包括了坚持党的领导、将稳中求进作为治国理政的方法论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含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集中表达和具体体现。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的哲学释义。稳中求进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涵义。一是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辩证统一性。稳中求进揭示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在经济发展中,“稳”意味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即维持现状的相对静止;“进”则代表着前进、发展和变革,是运动的绝对性体现。这一理念强调要在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动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二是体现出鲜明的实践与发展观点。它特别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稳”并非最终目的,“稳”是为了更好地“进”,即通过稳定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三是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认识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不失时机地推动质的飞跃。在经济发展中,积累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产生质的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四是树立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稳中求进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既强调“稳”又强调“进”,两者在矛盾中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五是厘清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稳中求进充分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稳”和“进”的要求和重点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保持动态平衡。六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科学决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总的来说,稳中求进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经济工作中,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稳”与综合平衡的关系。在经济工作中,“稳”通常指的是保持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避免剧烈波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搞好综合平衡”则是指在经济管理和发展中,要综合考虑和平衡各方的关系与比例,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创造社会需求、改善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如果将“稳”与“综合平衡”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追求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需要通过搞好综合平衡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全国各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确保经济工作各方面协调发展,避免出现某些严重的失衡现象。例如,要保持国民经济的供需平衡,避免出现供大于求或供给不足的情况;要保持财政和金融的稳定,避免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或金融风险;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避免出现产能过剩或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要维护区域发展的均衡,避免出现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等问题。在“稳”的方面,我们还要处理好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关系。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另一方面,要努力消弭“温差”,让人们的感受与经济指标逐渐同温。总之,“稳”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搞好综合平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综合平衡可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好稳中求进。在经济工作实践中,稳中求进特别强调既要“稳”也要“进”。“稳”与“进”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经济工作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适当颁布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为实现“进”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做好经济工作强调“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的务实成效。我们要时刻掌握稳定经济增长、引导社会预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的战略主动,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巩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础。我们要增强经济工作的前瞻性,各项改革举措和宏观政策只有走在市场变化和风险暴露前面,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总而言之,“稳”经济增长是“进”的前提,促进高质量发展是“稳”的根本。

实现稳中求进,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定经济增长作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普遍追求的目标,有助于维持充分就业、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经济的剧烈波动,势必会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率上升、部分企业倒闭、金融市场动荡,甚至社会不稳定等。为此,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通常都会采取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干预,如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等调节宏观经济周期、平滑经济波动,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毫无疑问,“稳”的含义还包括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即在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确保社会福利的整体性改善。在注重“稳”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要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不断发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高水平的稳中求进,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稳”确实与协调发展密切相关。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乡差距、人与自然关系等。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各领域、各地区、各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减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经济实践活动中,协调发展的理念需要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环保与发展同步等。同时,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范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们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努力把质量放在首位。总体来说,“稳”的概念中蕴含着经济发展的均衡和协调,这些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稳中求进中,“稳”是状态、“进”是势态,“稳”是目标、“进”是手段。在新发展理念中,“进”确实与创新发展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特别强调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所谓创新发展是指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为主要驱动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它要求企业和经营主体不断打破传统的束缚,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且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中国经济工作实践中,“进”必须依赖于砥砺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例如,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同时也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如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以进促稳”

以进促稳的哲学释义。以进促稳作为一种策略或原则,用于描述在变化和发展中寻求平衡与稳定的方法。以进促稳的哲学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强调动态平衡。在哲学上,绝对平衡通常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而在现实世界中,平衡往往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重建。以进促稳意味着必须通过积极地适应和调整来维持或恢复平衡。二是注重变革与稳定的关系。这一理念强调了变革(进步)与稳定(平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持稳定可能需要推动变革,而变革本身又可能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以进促稳涉及在变革中寻找稳定,或者在稳定中引入变革,客观上需要注意防范风险。三是主张积极进取。以进促稳还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即通过主动的行动和改进来促进稳定与平衡,必须迎难而上,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问题出现。这种积极的态度表现为积极创新、改革和不断地自我完善。四是注重适应性。以进促稳还强调了增强适应性的重要性。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为了保持动态的稳定,需要不断地适应新情况、迎接新挑战。这种适应性强调灵活的思维、学习和快速响应变化的能力。五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平衡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以进促稳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它要求在变革和稳定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这种平衡既包括不同利益、价值或需求之间的平衡,又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总而言之,我们在应用以进促稳这一原则时,需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包括目标、环境、资源和潜在的风险。这种策略适用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

以进促稳的内涵。以进促稳是对稳中求进中的“稳”与“进”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深刻阐释,也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深刻洞察的科学认识。“进”代表的是方向和动力,我们只有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才能不断巩固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稳”代表大局和基础,我们只有胸怀大局,抓好基础,才能不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一总基调要求我们在各种思潮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进促稳,“稳”强调的绝对不是静态的“稳”、机械的“稳”,而是动态的“稳”、发展中的“稳”;“进”强调的是在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进步。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成效。具体而言,“进”在经济工作中代表了推动力量和方向,它指向经济的活跃度、发展速度及创新程度等。而高质量发展则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期待和要求,强调的是经济的有效性和效益,包括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进”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和动力。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进”也包括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这些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进”也需要包含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不断改革和修正,以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由“进”的促进到“质”的转变,进而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好以进促稳。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坚持以进促稳,首先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这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要抓好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重塑新优势。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坚持以进促稳,其次要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我们一定要加快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始终是我们前进征程上战胜风险挑战、开创经济工作崭新局面的强大动力。当前,我们要系统谋划好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只有让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创新之势越聚越强,才能走活中国高质量发展“棋局”。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坚持以进促稳,最终要形成千方百计抓落实的实干氛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必然来自每一个人的奋斗与创造。党员干部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担当作为,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有效应对和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先立后破”

先立后破的哲学释义。先立后破是一种深植于中国哲学土壤的思考方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先立后破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前进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胎胞”中孕育成熟的。因此,在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当精准识别并合理运用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和方法,同时破除并淘汰那些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方法。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先立后破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前进的,而新事物的产生往往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通过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起质变的结果。因此,在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当首先精准识别并合理运用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和方法,同时破除并淘汰那些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方法。先立后破还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在运用新观念和方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地进行审视和反思,以确保我们的行动和思考始终符合客观实际和发展需要。这种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不迷信权威,不固守旧有的观念和做法,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在实际应用中,先立后破客观要求我们具备前瞻性和创新精神。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还需要勇于破除过时的观念和做法,以消除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总之,先立后破是一种符合辩证法发展观点的哲学方法论,它指导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取代过时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先立后破的指导意义。在经济工作领域中,先立后破常常被运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这体现了在推进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先设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然后对目标和策略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不断调整和完善,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改革的成功推进。具体来说,“先立”通常包括设定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目标。例如,实现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抑制通货膨胀等。“立”的环节也需要进一步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政策措施。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后破”环节则是对先行的政策和措施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查找政策落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调整应对的策略,还包括政策执行的时序安排,政策措施的力度和持久性,以及政策可能产生的外部效应等。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先立后破常常与稳中求进和以进促稳等原则结合使用,目的在于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政策的有效执行。

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好先立后破。改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越向下延伸,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就愈发凸显。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贯彻“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才能把握好“立”和“破”的承接顺序和辩证关系。在经济工作中,一方面只有“立”得住才能“破”得好;另一方面,只有彻底“破”才能为更好“立”创造条件。

先立后破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具体到各地的经济工作实践中,有赖于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协同配合。一要妥善处理和化解经济风险。例如,我国政策主张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风险防控工作、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此种以风险防控为落脚点的先立后破,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也顺应了全球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大趋势。二要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我国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被列为首要任务,以此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就是“先立”。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将逐步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即实现经济的稳中求进。三要及时调节政策。以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例,针对经济复苏需要进一步巩固的现状,我国适时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经济稳定恢复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备足了政策工具。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实现中国式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总基调旨在确保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从而为实现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首先,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质量和效益。这意味着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关注重点领域的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还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要求既涵盖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又包括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最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还要求加强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维护社会稳定。这一要求包括加强社会治安、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确保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做好基层经济工作,既要弘扬“千万工程”的首创精神,又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的“枫桥经验”。综上所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社会治理等举措能够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关键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ZDA096)

参考文献

《习近平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12月12日,https://www.gov.cn/yaowen/tupian/202312/content_6919838.htm#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2023,北京:学习出版社。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2023,北京: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2023,北京: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2022,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Pursu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Its 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e Pathway

Yang Yiyong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follow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pursu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we have solved numerous historical problems, accomplished considerable historic achievements, and achieved historical experiences. It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adher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purs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to adva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at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seek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promoting stability through progress", and "establishing the new before abolishing the old" respectively. Currently,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urs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it's imperative to focus on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guarantee and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effectively, to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it's also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economic and social governance, to prevent and defuse risks in key areas effectively, thu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Keywords: seek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promoting stability through progress, establishing the new before abolishing the old, Chinese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