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2日 | 作者:王亚楠 田中玉 潘梦雪 |  点击数: |

3月21日下午,由历史文化学院和社会科学处联合承办的第762期社科大讲坛在第一报告厅开讲。本次社科大讲坛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杨伯江研究员担任主讲人,作题为“国际变局下中日关系的转圜与发展前景”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生导师颜春杰主持,山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祥担任评议人,历史文化学院400余名学生聆听此次讲座。

首先,杨伯江对本次讲座的第一部分“冷战后中日关系发展轨迹”进行讲解,对“冷战后”与平成时代进行简单介绍,并向大家阐明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先有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的历史理论。杨伯江深入分析了作为新时代与旧时代分界线的1989年对于日本历史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杨伯江提出平成时代一概念,进而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日本民众对于平成30年持消极看法的原因。同时在此期间日本弥补了发展其短板——军事,增强了军事力量,为国家外向型发展打下基础。杨伯江总结分析出大国综合实力变化的三条主线:一、一超多强多极化,且多强在世界格局变化中逐渐占据优势;二、新兴经济体与传统发达国家的对立,并且强调了现下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格局中的强势地位;三、西方向东方的倾斜。综合上述三点,杨伯江分析出中国在国际变化中的优势地位,强调当下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紧接着,杨伯江介绍了1992年中日两国的基本状况,并分析2010年两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指出了两个时间点对于中日关系发展及中日两国社会变化及两国关系变化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杨伯江进一步用1998年和2008年的两个政治文件预测中日两国未来的关系发展趋势。随后,杨伯江通过分析中美日经济总量对比变化图表,总结出在战后美欧牵头的体系下,当经济总量位居第二的国家能够对美国造成威胁时,美国就会对其打压。

在第二部分“2010年后中日关系的挫折与修复”中,杨伯江系统讲述了撞船事件的相关内容以及购岛背后日本国内政治背景及日本制造购岛事件的经过及目的,由此引发对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思考,并深入阐释出几个事件对于中日关系的恶劣影响。接着,杨伯江研究员深入分析了中日关系恶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中日关系需要改变。在此基础上,杨伯江进一步指出了2014年中日双方达成的四点原则共识对今后中日关系发展的方向性作用。并指出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端论坛日本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对于中日关系趋好的催化作用。由此得出中日关系走上正常化轨道的合理性。随后杨伯江又讲解了中日关系的新目标:坚持“五更一要”,争取新的发展,这是中日关系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见证。

杨伯江介绍了第三部分“中日关系转圜的国际战略背景”,深入探索了中日关系变化原因,并预测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杨伯江研究员还就新名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解读,总结出中国对于此变化的积极态度,并进一步得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结论。最后,杨伯江分析第四部分“中日关系走向”,提出未来中日的两大走向:一,两面性的长期存在:积极面的大力培养;二,在专业领域化中博弈的深化与细化。借此总结中日未来关系发展的重要的三个方面:一、增进战略利益;二、商业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交流更加广泛。三、两国领导人应带领全国人民深入促进两国认识深化、增进战略与政治互信。同时,杨伯江也一并指出客观因素在中日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说明两国未来的发展同样依靠于两国为加强合作所采取的相应措施。讲座点评环节,孙立祥指出杨伯江系统详细的讲解了中日关系发展的相关历程,分析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指出了当下中日两国的社会形势,并预测了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中日双边关系对两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同时他呼吁新时代下的青年学子要增强自身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珍惜两国和平。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社科大讲坛的举办,弥补了我院对于日本研究的部分空白,有利于同学们从新的视角了解国际形势变化及历史问题,从不同角度认识国际的发展局势,正视历史问题。同时提高了对同学们对于历史研究的兴趣,为学院培养更多历史学人才奠定基础,为学院的良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杨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正厅局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著名国际问题和日本问题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研究方向:大国关系、亚太地区安全、日本问题等。

编辑:姚梦烯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