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80后广东仔 掀起“译坛”小旋风

2013年09月11日09:4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80后广东仔 掀起“译坛”小旋风

李继宏近照。

  文/图 驻上海记者周裕妩

  1980年出生的李继宏是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仔,大学毕业后去到上海,当过记者,做过杂志。从2005年出版第一部译作至今的8年时间里,李继宏翻译出版的作品已经达24部。

  因为新译作《小王子》在腰封上使用了“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的宣传语,而卷入了一场“是非战”;因炮轰一些名著翻译“错误百出”,这位“少年得志”的译者在“译坛”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

  不过,他毕竟成了国内为数不多的拿10%版税的文学著作的译者,有人说,这打破了国内文学著作译者通常只拿千字几十元稿酬的“潜规则”。

  误打误撞进入翻译界

  记者:您是个地道的广东揭阳人,怎么想到去上海发展?

  李继宏: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大学毕业后我其实是先到了广州天河区宣传部上班。后来有个朋友,他当时在上海参与筹办《东方早报》,于是就来了上海,到今年正好10年。

  记者:是做记者吗?

  李继宏:在文化部当记者,不过其实我很懒,不太愿意出去跑,也不太愿意和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后来改成做编译的工作,一年后去参与筹办《私家地理》。当时比较得闲,朋友介绍了一个翻译的活,这本书就是《维纳斯的诞生》,这也是我翻译的第一本小说,那年我24岁,我大概花了1个多月就译完了,赚了1万5千元的稿费。

  加上那时《私家地理》正式创办了,我变得非常忙碌,经常要出差,曾经10天跑了东北14个城市,有一次一个月才回家住了5天,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很累,我觉得这种生活感觉不是太对,然后我又误以为我可以靠翻译赚钱,于是我想我就不做了,在家专门做翻译吧,然后就辞职了。

  但其实我当时不知道,自己并非专业出身,又不认识出版社的人,也只是译了一本书而已,没有啥名气。我给很多出版社发邮件,说我译了这么本书,如果你们有书要译,可以找我,但没有人理我。

  最难忘是中大

  “每次去广州,只要时间不是很赶,我都会回学校去走一圈,甚至就住在学校里。去年5月回学校做讲座,一踏进校门,一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我就想哭,眼泪就下来了。因为在这里生活了4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年轻没有忧虑,每天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和思考。”

  10天译完20万字

  记者:您作为非专业出身是如何做到的?还能译那么快,比如《追风筝的人》19.5万字,您只花了十多天就译完了。

  李继宏:我大学时背过一本辞典,所以我看书很少会碰到不认识的字,基本上一本三四百页的通俗小说,我不认识的单词不会超过三四个,所以我不太需要去查辞典。还有我打字特别快,一分钟可以打140个字。

  说到翻译,实际上是从大学就开始了,因为社会学的很多教科书、教材和专著都来自于国外,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会尝试做一些翻译的工作。而且我看的书很杂,除了社会学方面的,还有古典文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在中山大学读书时我最喜欢去的是图书馆的古籍部,我基本上每晚都去。

  记者:您平时的工作状态怎样?

  李继宏:我儿子暑假来看我时说:“爸爸,你怎么这么辛苦!”我一般从早上五六时起床开始工作,到晚上十一二时睡觉,其中除了买菜、做饭等一些基本的生活杂事,我都在工作,所以很多人觉得我作品很多,但不知道我工作时间很长。

  记者:您觉得怎么样才算是一本好的译著?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好的译者?

  李继宏:好的译者很简单,就是能提供一个好的翻译作品的人。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翻译作品,它首先一定是要好读的,必须符合中文的规范,一些翻译作品读起来觉得很生硬,这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译者自己没有读懂原文;第二是准确性,有单词的准确性,还有整个句子意思的准确性,以及文体上的准确性。比如你看高行健的书和余华的书,肯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二者文体上的差别,又比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平均每个句子的长度是20.4个单词,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平均长度是14.7等等,这些文体上的差别就会造成读者阅读感觉的差别,作为译者,你不能都译成一种风格。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