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访谈录——为中华文化复兴创新探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传递关爱旗帜。

  市民大讲堂

  改革开放30多年里,深圳的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期,本报就深圳文化发展的议题对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进行了专访,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探寻深圳“文化奇迹”的密码,本报记者对10年来一直主管深圳宣传文化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进行了专访。

  观点摘要:

  没有观念领先,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深圳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观念的力量是深圳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绝不能依赖于所谓历史文化的底蕴和沉淀在今天爆发出奇迹;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流动人群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文化奇迹的创造者。

  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的竞争,但更是文化增量的竞争。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消费型文化野火蔓延,重建我们城市的精神文化传统,是我们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深圳的文化影响并不依赖于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它新鲜的文化创造大放异彩。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一种独特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深派”文化的出现。

  深圳文化的实践探索是“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为“文化强国”和中华文化复兴创新探路。

  1. 观念的力量引领文化前行

  问:作为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年轻城市,深圳文化却在短短的3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领当前文化发展的潮流。请问深圳文化发展的动力何在?

  王京生: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时候,一位深圳网友自发地在网上写下了他印象最深、对他影响最大的深圳观念和口号,这段文字迅速地唤起了深圳人的集体回忆,促成了后来轰轰烈烈的“深圳观念”评选活动。通过全民的评选与专家的考察,最后选出了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深圳观念”,并结集出版了《深圳十大观念》,引发了全国性的“观念阅读潮”。观念是城市的灵魂。深圳观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体制突破中,它是前进的冲锋号;在建设道路上,它是特区经验的升华;在文明模式转换中,它是城市再生的灵魂。可以说,“深圳十大观念”是深圳精神与深圳文化最鲜明的符号,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深圳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最大贡献。

  “深圳十大观念”中有两个与文化直接关联——“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这体现着深圳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圳率先提出21世纪“拼文化”的理念,“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成为社会共识。正是在观念的引领下,深圳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确立“文化强市”目标,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意见》、《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政策措施,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集中5亿元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文化创意产业10年年均增速超过25%,2012年产值占全市GDP的9%。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十五”期间获得省级以上文化奖项2467项,“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级奖项1475项,国际级奖项516项。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学术文化建设渐入佳境,3个项目获得文化部文化创新奖,4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先后被国际组织评为世界“设计之都”和“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

  没有观念领先,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深圳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观念的力量是深圳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 流动的文化让深圳更具文化自信

  问:深圳的文化可以说是从无到有,起步较晚,但步子迈得很快。深圳文化建设中的大手笔即使对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是望尘莫及的,比如举办文博会、倡导“深圳学派”,创作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等。请问深圳的这种后来者居上的勇气和自信来自哪里?

  王京生: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观点: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曾经是文化的中心,因此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就是有文化的。反之,某地就是没有文化的,因为那里没有文化的积淀。我认为,这种观念忽略了文化的流动,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我们脚下的土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孕育的东西数目繁多而又千姿百态。文化的流动性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绝不能依赖于所谓历史文化的底蕴和沉淀在今天爆发出奇迹;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流动人群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和文化奇迹的创造者。

  深圳从几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四面八方的移民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了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因子,各种文化观念在这里交互激荡,各种文化理论在这里集成创新,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这里落地生根。“凡工商业发达之地,必文化兴盛之邦”。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必然的。我们认为,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开发而言,文化资源绝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我们要在更大空间中去理解资源及资源配置的问题。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的竞争,但更是文化增量的竞争。深圳通过增强文化的经济推力,通过市场重新配置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文博会、文交所、国家投资等市场平台,建设全国最集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让全国的文化资源在深圳实现价值,提升文化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提升文化创新力来做大文化增量,如“深圳观念”的价值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文化+科技”的技术创新等。

  深圳的确缺少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发展不能靠存量,只能靠增量。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类似。就传统文化资源而言,上海是无法与北京相比较的,但之所以出现“京派”“海派”之争,这取决于上海当年的先进的现代文化生产能力创造的巨大的文化增量。深圳的文化影响并不依赖于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它新鲜的文化创造大放异彩。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一种独特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深派”文化的出现。

  3. 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

  问:深圳近年来致力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并逐渐成为城市的文化主流,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城市文化定位?

  王京生:目前,不少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在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上,强调文化的商品性。我们要承认并且大力发展文化这一属性,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广大市民的消费性需求。但过于强调文化的商品性、消费性、娱乐性,就会陷入一个非常大的困境,就会出现世俗的商业文化侵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结构。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城市娱乐文化高度繁荣的例子,这既可能是当时城市文化高度发展的反映和体现,也可能是国家或王朝即将衰亡的征兆。比如南宋时期的临安,其市民文化生活在当时世界可能是最丰富的。但那种怡然自得的苟安心态,那种人为的懈怠所引起的文恬武嬉、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消费型文化野火蔓延,重建我们城市的精神文化传统,是我们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的城市文化定位。

  创新型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创新,是价值取向、价值内涵、价值坐标、价值表达的改造和更换。深圳的特区定位决定了深圳常行于无路,呼于未言,不创新就无路可走,不创新就无以召唤,就无法前进。深圳的价值和生命就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智慧型文化,更多偏重于民族文化结构中理性的部分,它主导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提出建设以“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宗旨的“深圳学派”,建设“两城一都”,举办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都是为了让“智慧”在城市中流淌。力量型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结构崇尚正义、向上向善的价值品性,强调文化发展应具有自强不息的血性和进取性。只有融合了这种文化价值,才是真正健全的和具有比拼力的文化。我们倡导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

  4. 致力“文化强国”的城市实践

  问:深圳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当前中国“文化强国”或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深圳如何为此做出新的贡献。

  王京生:在当今的“文化战略时代”,很多国家和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发展,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甚至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文化战略要解决的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文化选择、文化道路、文化归宿问题。文化选择如同政治选择、经济选择一样,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关联着“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文化发展的“道路”“目标”已经明确,那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但这并不摒弃“文化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文化选择”会伴随道路开辟的全过程,道路开辟的过程就是“文化选择”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如倡导全民学习的“读书月”,崇尚无私大爱的“关爱行动”,提升市民文化鉴赏品位的“市民文化大讲堂”,鼓励创新创意的“创意十二月”,都体现了深圳在文化上的道路和目标选择。

  深圳文化一直致力于“文化选择”的前沿探索和“文化强国”的城市实践,承接着中华民族文化选择的探索,不断开拓文化强国战略的城市实践途径,引领我国文化道路在未来探索中的新动向。

  “文化选择”探索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依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大众,是全体公民;二是国家意志,是民族文化力量。对于前者,就是要保障和发展公民文化权利;对于后者,就是要维护和发展国家文化主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必然是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得到彰显、维护和发展,必然是国家文化主权的弘扬。我们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中,率先采用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等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每年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书、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近2000场,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万余场次,受益观众超过600万人次。逐步构建优质便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新路子。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我们在创造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贸易的扬帆远航。2012年,深圳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达43.3亿美元,占全国的1/6,成为我国文化贸易的黄金口岸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头堡”。我们通过创作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告诉世界“我们是谁”、“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什么样”,促进人类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合作,在最高价值层次上实现彼此融合,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唱响华夏正声。

  深圳文化的实践探索是“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为“文化强国”和中华文化复兴创新探路。我们将努力让深圳成为一个富有独特个性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城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5日 05: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