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8日
  出版
首页
第08版:潮风

人杰地灵双髻山

郭亨渠

  潮阳古八景之一的“龙首环青”位于小北山东段的双髻山。清光绪《潮阳县志》记载:“双髻山为县治来龙入首。”小北山像横卧在练江平原上的一条巨龙,龙气从双髻山进入县治,在苍茫逶迤的莽莽群山中,双髻山两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就像两个龙角,虽海拔只有309米高,并不奇绝陡险,但它的松风涛韵、平湖秋水、涓涓清泉、古刹钟声、名人故事及素雅洁丽不事雕饰的端然英姿,千百年来扣动着海内外潮阳人的心弦。

  从潮阳城区驱车十多分钟,便来到了双髻山下,沿着小径,踏阶登山。至半山,密林之中有一处形似平放葫芦的山塘隐于绿色烟波里,山塘被称为“山中湖泊”,湖面碧水如镜,上空群鸟飞翔,清脆悦耳的鸟歌,横空直下的山泉,阳光在水波里荡漾,似万种风情溢满巨大的画屏。及至峰顶,眼前绿荫掩映,听松涛阵阵,观涓涓清泉,一缕缕清风拨动心底无边的柔情。放眼远眺,远处南海烟波浩渺,近处练江如练,田野苍绿,城邑琼楼玉宇,尽收眼底。在双髻山徘徊,俯仰之间,让人感受山的秀丽、水的清澈、老树的无言沧桑。在一棵参天的古树干上,我们看到了几处周围发黑弹孔。原来,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和小北山武工队活动和战斗过的地方。1949年秋天,闽粤赣边纵队解放谷饶镇,有一支部队在双髻山及周边设伏,歼灭从城镇前往支援谷饶国民党黄少初部的国民党军。后来,小北山武工队又配合大军解放潮阳县城。这是七十年前的事情了。七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当地人却做成了一篇大文章,小北山成了革命老区,成了红色旅游胜地。

  目睹双髻山的美,又让人想起先贤的名诗和动人的故事。明成化年间,诗人赵相游双髻山,有《双髻山》一诗:“梦想仙岩景概清,如今登览始分明。沈沈空谷堪招隐,混混流泉可濯缨。万点风前榕子落,数声雨后勃姑鸣。山僧不解幽人意,漫请题诗纪姓名。”漫步来到不远处的曾山古寺,大门上有清乾隆进士、金浦乡人郑之侨题写的“曾山古寺”4个苍劲挺秀的石刻大字。进得寺内,一片开阔,前、中、后三殿建筑古朴壮观。史载,寺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称“双髻庵”,清乾隆年间由学者郑之侨倡议改为“曾山古寺”。古寺似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山坡一站千年,见证了潮邑的兴衰起落。

  《潮阳县志》记载,先贤周光镐、郑之侨、郑安道、陈秀升等曾在此处攻读诗书而成名。这些从四面八方走来的名人,同怀着一颗纯真的心,使千年古刹更显得清幽、遐远、深沉、恬淡。清代大学者郑安道的许多轶事至今仍让人感怀。我们来到当年郑安道苦心攻读的厢房,旁边一棵小树疏影映壁,宁静清隽,周边山花暗香浮动。在这里,郑安道日间与文友和僧人饮酒论文,夜晚独对孤灯,听寺外松风呼啸、淅沥苦雨,想国事家事,风声、雨声、心声交汇。郑安道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举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进士,史载:“郑安道通经书,文章有光彩奇气。”他不愿在朝为官,毅然返回潮阳老家。他从少年起就目睹乡邻的艰辛和苦难,对乡里为富不仁者嫉恶如仇,他不愿与贪官为伍,回乡之后,走访乡邻,感知人间疾苦、伤痛和不平。不久,潮阳知县李文藻登门拜访。前两次他都闭门谢客。当李文藻第三次拜访时,郑安道感动了,对家人说:“潮阳竟有这礼贤下士的县太爷。”李文藻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郑安道,聘他为东山书院主讲。《潮阳县志》记载:“安道以‘先正根学’与学生共同研讨,教学谆谆不倦,使学子品德文风盛极一时,盛名传遍闽粤。”后补任国子监丞,专事教学和著作,以双髻山为背景的专著《西山记》广受赞誉。郑安道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西山记》、他的诗文、他的树人育才精神,成了金浦人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

  离开双髻山,我走进了金浦镇。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金浦镇像一枚小小的邮票贴在中国版图上的粤东沿海之滨,金浦因双髻山和先祖名贤而久负盛名,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文化张力的地方。先前的滨海穷村金浦镇,如今一派繁荣兴旺景象,新村大街宽阔,新楼林立,老村有郑之侨等先贤纪念祠。遥望村外双髻山,我似乎看到先贤们袖卷清风,潇洒风流,脚踏故土,背负晴空。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传承优良家风,学习先贤美德,在前进的路上就能行稳致远。

2020-02-08 郭亨渠 1 1 汕头日报 c69916.htm 1 人杰地灵双髻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