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社会| 法治

闵行文化公园要不要24小时开放?市民举行大讨论

2024年03月28日11:19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公园24小时开放,有没有必要?

上海在努力建设“千园之城”的同时,不断完善公园的内在品质和管理服务能级,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2023年年底,上海逾六成城市公园已24小时开放。今年,上海将再推动30座公园成为“24小时公园”。

近期,闵行区最大城市公园——闵行文化公园就能否24小时开放举行大讨论,受到广泛关注,这也引发了人们对“24小时公园”的关注。

公园为何要24小时开放?有没有必要24小时开放?已经24小时开放的城市公园如今怎样了?记者进行了调查。

未有定论

1月29日,闵行文化公园就24小时开放举行讨论,赞成或反对,没有一方占绝对优势。

赞成者表示,公园应当物尽其用,即使深夜、凌晨使用的人少,也要尊重“少数派”享受公共空间的权利。

反对者表示,此前闵行文化公园已经延长开放到21时,满足了大部分夜游人群的需求,为了极少数人新增大量投入和管理成本,得不偿失。如果“硬上”,无法持续有效运营,还会有治安风险、噪音扰民、破坏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后遗症”。

还有一群人持中立态度,认为可以先试一段时间;有些人则聚焦全天开放的成本,建议算清楚增加多少钱、能不能负担,再采取下一步行动。

3月底,闵行文化公园夜间延长开放3小时的试点将满月,是否会进一步24小时开放,目前尚未有定论。闵行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吴培红表示,截至3月19日,闵行文化公园每天21时至24时的游客量占到全天游客总量的3%至4%,其中,35%的游客年龄在35岁至45岁,36%的游客年龄在45岁至60岁。

直面成本

让人们在24小时开放上达成共识,能否负担增加的成本是难关。

中山公园2016年全天开放前,相关基础设施和监控等硬件设备的提升改造就投入了数百万元。园内新装了100多个探头、18个紧急救助装置,还有不菲的人力投入。“刚开始试点时,30多个保安一起上,稳定后一点点减少,但直到今天,晚班(18时至次日6时)也只比白班少了3个人。”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张乃春说。

杨浦公园、黄兴公园去年10月23日24小时开放前,检修并新增了一批电缆线、灯带、防护栏杆、警示标志,扩招了公园管理、运行保障人员,较之前增加了三成。黄兴公园还引进一台巡逻机器人“小安”,可以引路或让公园管理员远程劝阻不文明行为。

令不少公园管理方望而却步的延长开放成本,在于过去规划不足。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达良俊团队研究了上海延长开放公园的游客需求与管理对策,指出当时165座公园中有111座是“老公园”,设计时未考虑到夜间开放,需要改善照明、安防、监视警报、降噪等系统才能满足游客需求。

无界“磨合”

公园24小时开放,表面上看是开放时间的延长,实则是公园边界的打开。延长开放的数小时内,原本被人为隔开的公园内外有了交流,也因此引发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人与人的“磨合”。“公园延长开放,周边居民最怕的是光污染和吵闹,解决好了,多数居民还是支持的。”曹萍华所在的春燕舞蹈队一直在徐家汇公园活动。她告诉记者,在天平路街道的协调下,各个团队达成共识,大家分配好时段、场地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单次不超过两个小时,避开清晨和晚上的居民休息时段。

公园边界打开后,相关部门原本界限清晰的管理职责也产生了交集。“开放的公园本质上已是街区的一部分,相关监管执法力量也要跨过曾经的边界,进入公园、覆盖公园。”吴培红介绍,今年春节期间,闵行区、七宝镇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的公园无界管理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已启用,监管执法部门积极参与公园延长开放时段的社会共治。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夜间治安巡逻队伍将公园纳入夜巡范围;多部门组成的综合行政执法队协助公园劝导、管理园内不文明行为,治理园外机动车、非机动车违规停放和乱设摊等现象。

当然,公园24小时开放也不应是“一刀切”。达良俊建议,推行分类型、分批次、分季节、分时段、分区域的夜公园“五分”开放模式,优先开放中心城区及居民区周边等需求量大的公园。对于紧邻居民区、生态敏感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不应夜间开放的区域,可通过划定夜间开放区、非开放区的方式进行分区管理。(记者 陈玺撼)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