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的20年间,我国能源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能源基础建设成效显著,能源生产得到了前所末有的发展;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长期形成的能源供需矛盾仍得到逐步缓解,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基本摆脱了长期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供需形势出现了根本的好转。

    一、能源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众所周知,能源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供应短缺曾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比如电力,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代表性产品,1978年因供应短缺,估计约有20%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能源投资实行了重点倾斜的政策:煤炭,重点建设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工业基地,鼓励集体和个人办矿,努力提高煤炭产量;石油,80年代实行了加大东部地区勘探开发力度,进一步扩大原油生产规模,90年代实行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等一系列政策、方针,同时有计划地扩大原油加工生产能力;电力,提出了“能源工业以电力为中心”发展思路,使得能源工业到9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形成了支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可靠基础。

    2001年,用于能源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3691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24倍,其中1978-1989年,年均增长15.5%;1990-2000年,年均增长17%。能源工业投资占全部国有投资(能源工业投资以国有投资为绝大多数)的比重,1978-1989年为17.8%,1990-2000年为21%,90年代比80年代提高3.2个百分点,约相当90年代能源工业投资额累计增加3584亿元。从投资结构看,其特征有以下两点:

    以提高“外延性”扩大再生产投资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4.8%,投资额累计24092亿元,占能源工业投资比重为81%;其中1989-2001年,年均增长16.2%,投资额累计22038亿元,占能源工业投资比重为81.4%,不但增长速度较前12年加快,而且比重提高。而能源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6.7%,投资额累计约6552亿元,占能源工业投资比重为19%;其中1989-2001年,年均增长19.5%,投资额累计5796亿元,占能源工业投资比重为18.6%,比重较前12年降低。

    以电力为中心,进行了明显的结构性调整。以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为例,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7.2%,远高于石油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5%、煤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4.8%的速度;电力工业投资占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按累计投资计算)为69.4%,远远高于石油工业的18%、煤炭工业的10%。分阶段看,投资的结构性调整非常明显。占能源工业投资的比重,1978-1989年,电力工业为54.7%,石油工业为20.6%,煤炭工业为22.1%;1990-2001年,电力工业上升到71.1%,石油工业下降到17.7%,煤炭工业下降到8.6%。这说明,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80年代重在一次能源的开发,着力解决一次能源的供应能力;80年代后期以后,在一次能源供应基础相对牢固的情况下,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点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高效利用方面的基础建设,促使能源工业向现代的结构体系发展。

    随着能源工业投资力度的增强,主要能源产品的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煤炭:改革开放22年来,新增生产能力47904万吨(国有大中型项目,下同),占1953年以来全部新增生产能力的56.8%;其中:1978-1989年,新增生产能力21858万吨,年均增加1822万吨;1990-2001年,新增生产能力26046万吨,年均增加2171万吨。特别是由于国家实行鼓励集体和个人办矿的政策,乡镇及个人投资的小型煤矿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统计范围之外的新增生产能力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目前煤炭的全国实际生产能力因此将远远大于上述数字。在煤炭采掘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用于提高煤炭消费质量、降低无效运输的投资也相应增加,新增煤炭洗选能力与新增煤炭采掘能力的比率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前,煤炭洗选能力与新增煤炭采掘能力的比率约在15%左右(按同口径的国有大中型项目计算),而其后的22年,这一比率提高到接近40%。

    石油:一是原油开采。1978-2001年,累计新增生产能力29586万吨,占1953以来年全部新增生产能力的74.5%,年均增加1232万吨;其中,1978-1989年累计新增生产能力13857万吨,年均增加1155万吨;1990-2001年累计新增生产能力15729万吨,年均增加1311万吨。二是原油加工。目前,我国的原油加工能力已经从改革开放初的9000多万吨增加到2.5亿吨,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公司的加工能力分别占全国的54.2%和44.6%。标志一个国家炼油技术水平的原油深加工能力也有了长足发展,裂化、焦化能力所占比例已从80年代初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50%多。

    天然气:生产能力近几年有了较大增长,1978-2001年累计新增生产能力379亿立方米,其中仅1999年就新增生产能力139亿立方米。

    电力:电力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产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80年代末以后,我国在大力提高一次能源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将能源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电力工业上。22年来,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858万千瓦时;年均增加1077万千瓦时,相当于以前各计划时期5年的新增容量,甚至还要多。其中,1978-1989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6994万千瓦时,年均增加582万千瓦时;1990-2001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8864万千瓦时,年均增加1572万千瓦时,10多年间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与此同时,机组容量结构也有了明显变化。以各时期累计的新增机组容量计算,1978-1989年,火电新增机组容量占全部新增机组容量的比重为77.6%,而1990-2001年,这一比重已降低到71.1%,相应的清洁能源——水电、核电、风能发电等的新增机组容量的比重提高,相信在三峡及其它一大批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建成投产后,这一比重还会继续提高,这对我国因能源消费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解决,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能源的生产供给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能源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6.28亿吨标准煤,此后两年及80年代,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1989年超过10亿吨标准煤。进入90年代,虽然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仍在高基础上保持了年均3.9%的增长,1996年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3.3亿吨标准煤,至此,我国基本摆脱了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长期供应紧张的能源市场有了根本改观。1996年以后,由于前几年形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治理、经济“软着陆”顺利实现,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尤其是1998年以后,国家为了调控供过于求的煤炭市场环境、整顿煤炭矿产资源的开采秩序、加强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实行了“限产压库”、关闭非法经营的小煤窑等宏观政策,煤炭产量以及能源生产总量随之回落。到200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10.7亿吨标准煤,此间年均下降4.2%。当然,这种下降是国家对市场环境进行有序调节的结果。

    煤炭:1978年,煤炭产量6.18亿吨,此后逐年增加,1989年达到10.54亿吨,年均增长5%。1996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峰值、13.97亿吨(此期间年均增长4.1%),煤炭市场一度出现过剩。随后,在上述宏观政策的作用下,煤炭产量逐渐下降,2000年、2001年分别达到9.98亿吨和11.6亿吨,年均下降3.6%,市场环境逐渐恢复。

    原油:建国初期,我国原油产量只有几十万吨。以后,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松辽、渤海湾盆地等东部油田的发现和开采,到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达到10405万吨。随后的80年代,国家继续加大了对东部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使原油产量继续提高。到1989年,我国原油产量13764万吨,11年间年均增长2.6%。进入90年代以后,东部多数油田进入了开采的中后期,国家在稳定东部油田产量的同时,加大了对西部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力度,不但使东部油田递减的产量得到补偿,而且使全国原油产量稳定提高。2001年,我国原油产量16396万吨,12年间年均增长1.5%,这对稳定国内市场供给起到了极大作用。

    天然气:我国的天然气到70年代中后期才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1978年,天然气产量137.3亿立方米。但是由于资源勘探的限制,到1989年,天然气产量也仅150.5亿立方米,11年间年均增长0.8%。90年代,随着西北,尤其是陕北和新疆塔里木气田的开发,我国天然气产量才迅速提高。2001年,我国天然气产量303.4亿立方米,13年间年均增长5.5%。可以预见,在“西气东输”工程建成和东部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以后,我国天然气产量会有一个更大幅度的增长,对于缓解今后我国的石油供需矛盾将起到重大作用。专家预测,塔里木盆地有可能形成探明储量万亿以上的大气田,柴达木和准葛尔盆地有望形成探明储量数千亿的中型气田,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海上的莺琼盆地等也都有望形成探明储量万亿以上的大型气田。不远的将来,天然气将会成为我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消费的一种主要的、清洁的能源。

    成品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原油加工能力超前发展,2001年,原油加工量21068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5%,其中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达到6.5%。汽油、煤油、柴油三大成品油产量2001年达到12429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长6.1%,其中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达到7.8%。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以来三大成品油产量增长超过原油加工量增长1.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原油深加工水平显著提高,同样数量的原油投入可以带来更大数量的三大成品油的产出。

    电力:1978年,我国发电量仅2566亿千瓦时。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到2001年,我国的发电量已达到1481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9%;其中80年代及以前,年均增长7.8%,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达到8.1%,基本达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三、良性的市场供需环境基本形成

    由于能源的生产供给持续改善,目前能源的供需从总体上讲,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供需的总量平衡看,2001年,能源供需差率约为-1.8%(扣除平衡差额等系统误差后计算),即资源总供给略小于总需求1.8%,超储库存得到利用,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从品种结构分析:煤炭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仍有9012万吨用于出口;煤炭价格在整顿小煤窑无序生产的宏观政策实施之后,从去年冬季开始已略有回升,市场秩序好转。原油在资源供给中虽有24%的净进口,但比上年减少4个百分点,社会库存仍保持一定余量。电力供应良好,几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废除了限制电力正常消费的文件,说明电力供应在我国已经有了根本好转。

    从能源消费分析:9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消费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以年均2.7%的能源消费增长,保障了年均9.9%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从90年代初的5.1吨标准煤降低到了目前的2.9吨标准煤,这对减少能源供应的压力、促进能源供需状况的根本好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能源生产供给能力相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说,仍比较脆弱,尤其是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需要提早采取应对措施;我国的单位产值、产品能耗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显得很高,还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需要我们继续加强能源管理,加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不断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所以,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和合理利用水平,仍然是今后我国能源工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统计局供稿)

    中国网2002年10月23日


迎接党的十六大
十六大专题
辉煌13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