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入市: 如何“进得去”“稳得住”

2024-03-20 20:12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养老金入市: 如何“进得去”“稳得住”

2024年03月20日 20:12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如何让养老的“钱袋子”鼓起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回应“养老钱从哪里来”,而养老金入市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关系着进一步充盈老年人的“钱袋子”,也事关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来源。

  入市潜力需进一步激发

  当前,我国养老金发展主要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整体规模偏小,二是权益配置比例较低。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背景下,建立规模充足且增长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愈加重要。”中信建投在近日发布的《养老金全景梳理及发展展望——养老金融系列之一》研报中提出,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养老金整体规模较低,其中二三支柱规模较小的问题较为突出。据测算,2022年末,我国养老金规模约14.6万亿元,占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约12.1%。这一数据相比美国2022年末的142.6%和日本2021年末的44.0%均有较大差距。分支柱来看,我国二三支柱规模较小的问题较为突出,截至2022年末,二三支柱占GDP比重分别仅有0.7%和0.01%。

  开源证券非银金融团队认为,在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中,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养老金为主要支撑,占比仍超90%,但基本养老保险委托投资规模较低。以2022年为例,基本养老保险实际委托投资规模占比仅14%。

  其实,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一直受到各方关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直言,需进一步提高养老金参与权益投资的比例。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易纲表示,当前,市场上不缺资金,缺少的是能承担风险的资本金,要研究推动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入市;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建议,社保基金、养老金应加大配置创投基金的比例,提升养老金长期投资回报。

  “长钱”为何难“长投”

  养老金作为“长钱”,适度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有助于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那么,为何我国养老金权益配置比例较低?

  中信建投分析称,第一支柱方面,基本养老保险承担较为固定的给付义务,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为有限。基本养老基金实际开展委托投资运营的规模偏小,资金流入与流出的计划性和可预测性也较弱,大量资金沉积在各个委托省份的各个层级,这部分资金只能开展银行存款、国债等投资,收益较低,存在较大贬值压力;第二支柱方面,将具有不同风险偏好参与人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可能导致整体投资风格趋于保守;第三支柱方面,居民养老投资过于关注安全性,整体投资观念偏保守。

  “基本养老保险强调资金绝对安全,各省委托投资与社保基金理事会普遍签订‘保底委托’投资协议,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策略较为保守。个人养老金仍处于试点阶段,每年仅1.2万元的税延额度,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制度吸引力不足,影响民众参与度。”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一针见血地指出。

  进一步鼓励“养老钱”入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提出,要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据开源证券推算,将银行理财、保险和基金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体系,“账户+产品制”合计规模约达万亿元,显现出较大的入市潜力。

  那么,如何为万亿级的“养老金”更好地清除入市障碍?

  业内人士提出,实施差异化、多元化的投资运作尤为重要。在差异化方面,可以按照风险偏好划分为不同的投资组合,实施差异化投资运作,对于风险承受能力高、距离退休时间较长的,可适当提高权益投资比例;在多元化方面,权益资产确实会面临更为剧烈的短期收益波动,在充分发挥权益资产增厚长期收益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优化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避免对客户情绪的过度冲击,实现客户的长期留存。

  此外,设置与养老金投资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也是题中之义。目前,除社保基金外,年金基金、保险资金等普遍存在短期考核问题,短期考核压力致使机构追求短期收益,影响长期资金属性发挥。金融机构需要对养老金业务设置长周期的考核机制,才能使长期投资落到实处。(记者 孙榕)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