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2013-05-10 17:57阅读:
原文作者:haifan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学习科学和教育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CSCL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学习者如何在计算机支持下,从事共同协商意义和建构知识的实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本章:1. CSCL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分;2.CSCL的历史进展;3.CSCL的理论基础;4.CSCL中学习与技术的交互作用;5.CSCL研究的经验及启示。

1. CSCL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1.1 CSCLE-learning
E-learning是一种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E-learning的理念是:教室里的内容几乎不用教师参与,用很少的成本例如空间和交通,就可以数字化并传播给大量的学生。这与CSCL的理念是不同的。CSCL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人际的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发生在人们之间以及共同体内的互动之中。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师对每个学生精力也大大增加了。而不是“几乎不用教师参与”。

1.2合作、协作、协同
祝智庭教授用形象比拟法对此做出解释:合作中,任务就像一幅画被分成若干小块,参与者各自负责一块,最终的画是由参与者各自完成的小块的画简单拼凑而成。而协作并不把画撕开,参与者在一个画布上通过交流、协调、共同完成这幅作品。同时,祝教授还解释了协同与上述二者的区别,协同可包含上面二个概念,协同参与者是共进退的,不会出现你进我退的现象,而协作中,参与者却不能达到这个效果,不能保证同进退。

2. CSCL的历史发展
CSCL的历史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2.1起源(源自三个项目)
2.1.1聋人大学的ENFI项目
ENFI创造了计算机辅助写作,或者说CSCWriting )的早期例子。ENFI研究项目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新的写作方法:教他们用“声音“去写作以及带着读者意识进行写作。开发了一些类似现在的聊天工具,通过文本进行交流。ENFI开发的技术提供了一种文字交流的新中介,从而支持了一种新形式的意义缔造。

2.1.2多伦多大学的CSILE项目
CSILE项目中(知识论坛),他们运用技术与教学法将教室重建为知识建构共同体。让学生投入文字生产活动,使写作活动更有意义。

2.1.3加州大学圣地亚戈的第五维度项目
第五维度项目开始于研究如何提高阅读技巧。后来发展为一个复杂的以促进学生阅读与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整合系统。他们设计了一种棋盘游戏,来记录学生的进展以及协调学生的参与。

2.2从学术会议到全球共同体
CSCL领域内最具权威的会议是由“国际学习科学协会”主办的CSCL国际会议,第一届于1995 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举行。此后,CSCL国际会议至少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分别在欧美和亚洲共召开了10 次。2011CSCL国际会议在香港大学召开。

从以上十届 CSCL国际会议的主题和关注的焦点可以看出,关注技术和环境的设计以及应用——对技术的有效性和个体在小组的协作学习中起怎样的真正作用——关注对个人在小组交互中的意愿、兴趣和这些情感因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关注社会认知、协作互动过程的分析以及其教育实践应用——目前,更关注CSCL的研究理论成果如何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与实践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2.3从人工智能到协作支持
考希曼指出CSCL取向的历史轨迹为:
1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基础为行为主义;
220世纪70年代智能导师系统:基于认知主义哲学,通过心智模型与潜在的错误心智表征,来分析学生的学习;
320世纪80年代学习LOGO程序语言:站在建构主义的角度,主张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4CSCL: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和对话理论等等。

2.4从个人到互动小组
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协作学习理论比较关注个人在小组中的作用,近来,小组本身已经成为分析的单位,研究的焦点也转移到互动结构中更具突显性、社会性的特点。

2.5从心智表征到互动意义建构
协作这个概念,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种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不能被视为参与者个体的心智表征,而是多人互动的结果。产生的意义并不归功于某一个人的对话语句,它通常依赖于对共享情景的引用,对之前发言的隐性继承,同时也为后续发言定下基调.

2.6从量化比较到微观的案例研究
观察协作中的学习和观察单个学习者的学习是不同的。一、在协作的情境中,参与者必须将他们的学习可视化,以此作为协作过程的一部分;二、观察多发生在相对短期的小组互动中,而非较长时间的前测和后测。这时,基于民族方法学的会话分析或录像分析等方法提供了研究协作中意义建构的详细案例分析,这些方法也体现了可广泛采用的结果。

3. CSCL的理论基础
3.1常规理论基础
StahlKoschmann等人指出学习理论从最初狭义地关注个人学习,发展到关注个人与团队的结合。CSCL也相应地沿着这条发展轨迹。上世纪90年代中期,CSCL的理论基础开始转向社会建构主义者的理论和对话理论。CSCL开始基于这些理论来使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并建构共享知识。
这些理论有建构主义、认知弹性理论、交互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哲学(Philosophy of Interaction and Personal Lifestyle)、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建构主义、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
反思学习等。

3.2新兴理论基础
CSCL应用分为:校内协作学习 (Campus –Based CSCL) 在线协作学习(Web-Based CSCL)和移动协作学习(Mobile-CSCLMCSCL)三种类型。这些新兴的应用表现出来一些新理论。
1)社会性计算
从教育的角度看社会性计算: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所有教育行为,通过计算机系统支撑以团队形式完成教育目标。这就在大环境上为这就在大环境上为以联通主义的视角对待学习,以协同的战略开展学习提供了可能。
2)联通主义
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单纯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联通主义表达了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观念。联通主义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
3)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以协同学、系统协同思想和知识管理为基础,适应知识与技术的发展,是一种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新框架。我们将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归纳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这就避免了协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掉队或者搭便车现象。

4. CSCL中学习与技术的交互作用
4.1对协作学习的分析
协作学习中最难深入理解的就是主体间性或者说群体认知。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在互动中完成的,而是完全建构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
除了理解参与者的认知过程如何受社会互动所影响,我们还需要了解学习本身是如何在参与成员的互动中发生的。
对主体间性或群体认知的研究有:
(1) 罗斯切利的研究:设计了专门支持物理学科意义建构活动的软件,该研究中,学生的活动是共同解决问题,研究者一微观的方式分析了学生的协作活动。
(2) 考希曼的研究:关注参与者的问题化的方法,也就是小组学生如何集体界定需要作进一步分析的问题情境。
(3) 斯塔尔主张:研究主体间性的意义建构最有成效的分析单位是小组。以小组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最容易看到意义是怎么样共同建构起来的,即所谓的群体认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研究主体间性或群体认知是社会行为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4.2对计算机支持的分析
考希曼写到:设计的人工制品被这些实践活动应用为媒介的方式。也就是计算机对主体间意义建构的支持证实这个领域的独特之处。
CSCL议题的技术层面的重点是社会性技术的设计与研究。设计应该凸显技术提供的独特学习机会:
(1) 计算机媒介可以重新装配。比如移动、复制、剪切等等,而且时空局限被打破了。
(2) 计算机媒介的沟通环境“使沟通实体化”。即活动可以保存、重现、修改。这些活动可以作为主体间学习的资源。
(3) 计算机媒介可以分析工作空间的状态与互动次序,并自行重新调整或是依据上述计算得出的特征给出提示。例如wise项目中的一些课程的互动,反馈、提示信息。

4.3设计技术来支持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通过对协作学习的分析以及计算机支持的分析,我们看到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些促进小组内意义建构过程的人工制品、活动与环境。
勒巴伦说:“技术不能脱离它的使用而存在”。因此,设计CSCL软件需要分析它在应用实践中要建构的意义。所以CSCL研究包含设计和分析的成分。分析方面,意义建构的分析是归纳性的,它不关注改革的目的,只关注人们在短期互动中的行为,也不进行诊断与评价;而设计根本上是诊断性的。因此,两者之间相互依赖,设计是来自分析给出的讯息,而分析同样需要依赖对要分析的客体所进行的设计才能完成。

5.CSCL研究的经验及启示
5.1经验
1)在跨学科的实验环境下学会协作开展课题研究
2)研究探讨CSCL相关问题的不同方法
3)开展基于设计的研究
4)参与到社会——技术设计之中
5)推动技术进步
6)要具有全球合作的研究视野

5.2启示与建议
第一,在CSCL的研究与实践中,要把协作知识建构作为研究的焦点之一,从培养学生具有21世纪能力素养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参与到学习中的协作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
第二,从多学科的视角,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CSCL的研究。
研究可以采用基于设计的方法等,开展CSCL的实证和理论研究.
第三,注重对协作学习过程、知识建构和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支持等微观层次的研究,重视协作学习过程的社会维度的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学习者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对话以及设计的工具,如何支持和促进知识建构的研究以及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建立CSCL学术研究团队,加强与CSCL学术共同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中国的CSCL的研究成为国际CSCL研究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参考文献
[1]查冲平,顾小清.CSCL理论研究的新动态[J].中国电化教育,2009,(5
[2]杨志和,顾小清,祝智庭.CSCL支撑技术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3]柴少明,赵建华.教育政策与实践视野下的CSCL——CSCL2011国际会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
[4] R 基思 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