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米格25有多恐怖?不锈钢机体可扛300度高温,最高速3马赫来去无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航空技术大发展的年代。当时,美国正在研发的XB-70轰炸机与SR-71侦察机,最高速度都超过了3马赫,传统截击机根本无法拦截。

巨大的国土防空压力,令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于1958年主动展开高空高速截击机研究。

1960年,苏联正式启动了米格-25战机的研制,次年,米格-25原型机在试飞中曾创下22670米升限、3000千米/时速度的飞行纪录。

1969至1970年,米格-25R侦察型飞机和米格-25P截击型飞机先后投产,其中,侦察型最大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截击型也能达到2.8马赫,成为世界上闯过“热障”(2.5马赫)仅有的三种有人驾驶量产飞机之一。

米格-25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美军在高空高速的霸权,在速度、高度和爬升时间等方面创下20多项世界纪录。

1971年初,苏联曾将4架米格-25侦察型运至埃及,这些米格-25以双机编队的形式,对西奈半岛和以色列海岸线进行了4次侦察,每次侦察时,均会遭遇以军战机拦截,但米格-25每次都能凭借高速成功脱离。

由于性能先进,苏联对米格-25一直严格保密,尤其对其制造材料讳莫如深。

直到1976年9月6日,苏联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一架米格-25叛逃日本,这才为西方世界揭开了米格-25神秘的面纱。

美国人将米格-25拆解后,经过67天的详细分析,才把零件状态的米格-25还给苏联。

美国人发现,米格-25全机结构材料中,80%是镍基合金不锈钢,12%是航空铝,钛合金仅占8%。

之所以使用不锈钢作为机体主要材料,是因为在3马赫的高速飞行中,机身表面要承受气动加热带来的热障,温度高达300℃,能做成飞机主机体而又适应这种极端环境的,只有钛合金和不锈钢。

20世纪60年代,苏联尚未掌握钛合金加工和焊接技术,因此只能使用不锈钢制作机体,尽管因钢材过重导致整机空重达15吨,但也令该机具备了坚固、耐热、热胀冷缩率小、容易焊接等优点。

鉴于苏联对米格-25需求量很大,用不锈钢制作米格-25的成本显然比用钛合金或铝合金要低得多,非常适合批量生产。

服役后的米格-25易于维护,不少米格-25就停在露天机场任凭风吹雨打也无妨,即使机身有裂纹,用普通的不锈钢焊接设备都可以维修,使用成本相当低。

由此可见,米格-25秉承了苏联实用至上的原则,以至于美军在伊拉克销毁伊军米格-25时,曾试图使用M1A1主战坦克碾压,不料坦克竟直接顺着机翼开了上去,米格-25机体强度可见一斑,而这依靠的正是镍钢合金的强大性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