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是太阳系中已知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也是直接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根据专家研究,发现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和冰块组成,它的体积相对较小,仅是月球质量的1/6,即便如此,各国专家依旧对冥王星充满了好奇感。直到2015年,美国向其派遣了新视野号探测器,人们才真正看清这颗行星的样貌,同时从探测器上还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当人们将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放大后,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冥王星星体表面有着一个十分明显类似于蜗牛一样的东西,不断的移动。

在19世纪,天文学家从理论上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在海王星发现不久后,天文学家注意到这颗行星的轨道受到了外围天体引力的摄动,于是,天文学家开始搜索这颗神秘的X行星。经过几十年的搜寻,直到1930天,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终于找到了语言中的X行星—冥王星。根据最初的估计,冥王星的大小接近于地球,所以它自然而然成为了第九大行星。

然而,冥王星离我们太遥远,远在50亿公里之外,地球上的天问望远镜根本看不清冥王星,即便是强大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也无能为力,那么,冥王星究竟是怎样的一颗天体?冥王星有多“可怕”呢?

为了揭开冥王星的神秘面纱,美国宇航员的新地平线号(又称新视野号)探测器在2015年启程前往这个遥远的世界,然而,在冥王星的发现的一幕,却让人感到后怕。

这张照片是新视野号近距离飞越冥王星的时候拍下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蜗牛的头和外壳的形状,以及它在背后留下的一条移动轨迹,不少外星爱好者甚至是科学家,都怀疑它是一个外星生物,但冥王星是位于古柏带的矮行星,距离太阳最远可以达到7亿公里,表面温度长期处于零下200多度,究竟是什么生物可以在这么极端的恶劣环境下生存呢?

后来专家们仔细研究了冥王星的地质数据,目的要找到蜗牛的真正身份,他们很快就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冥王星的底壳,并非像科学家以前推测的那样一片死寂,反而充满了变化,冥王星的地表是由98%的固态氮组成,不过氮冰并不像我们平常看见的水冰那么坚硬,它像流沙一样结构非常松散,令他可以像液体般不断流动。

在冥王星的地标形成一层氮冰海洋,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海洋下层的温度比上层更高,温度差异产生的对流,将下层收到加热的氮冰推上表面,而表面却冷却了氮冰就会沉入海底、沉没的状态,然后破裂的位置被对流带来的氮冰修复,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而这个所谓的蜗牛,在它移动过地方都有明显的痕迹,看样子就像是刻意留下来的一样,许多专家看到这类事件后都表示非常疑惑和后怕,因为他们根本无从得知这东西到底是什么,或许是外星生命来访过的痕迹,又或许是在冥王星中原本生存的生物留下的迹象,无论是哪种都对后续人类研究冥王星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