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专业代码:035200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社会工作

专业介绍

1、专业方向

共设三个方向:社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

2、师资队伍

1)人员规模:校内专任教师15名,其中所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编10名;外聘行业教师12名。

2)结构: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6%;

学历结构:博硕教师占比10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占比46.67%;

行业经历:具有行业经历教师7人,占比46.67%;

海外经历:具有海外经历教师1人,占比6.67%;

导师结构:兼职硕士生导师7人,占比46.67%;

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3人,占比20%;36-45岁9人,占比60%;46岁以上3人,占比20%;

3)骨干教师:共4人,其中社区社会工作方向2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向1人,司法社会工作方向1人。

3、人才培养

1)培养方案制定:

根据国务院学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已编制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本科培养质量: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已培养5届毕业生;学生在校期间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荣誉奖励30多项;每年考取985、211等院校专业研究生近20%。2016年,毕业生中考取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者达90%根据第三方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4-2016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平均达到97%;2016年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为100%。毕业生大多就业于社会工作机构,综合素养和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3)联合培养研究生情况:6名教师作为武汉科技大学兼职导师,每年参与该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等培养工作,并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4、培养环境与条件

1)科研水平:

近5年,获批纵向科研项目2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2项);在研各类科研项目22项;师均主持各类科研课题4.93项,年人均科研经费2.82万元;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51篇,师均3.4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市级一等奖4项;被市级领导批示或采用的咨询报告4项。

2)实践教学:

制定有完整的实习教学规范和实习手册,设有实习督导岗,配备实习督导老师12名;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社会工作实务》等实务类专业课程采取案例教学。

3)基地建设:目前签约建有能够提供有效督导的专业实习基地22个,生均不超过4人/届。

4)支撑条件:

建有社会工作综合实验中心,内设社区工作室、小组工作室、个案工作室、多媒体室、沙盘室和宣泄室等,还建有现代数字化模拟法庭,实验教学设施齐备;同时拥有与本学科专业相关领域纸质类图书1000余册;已建成社会工作硕士(MSW)中心,作为教学管理机构,并配有专门人员;教学管理基本制度文件齐全。MSW中心网站初步框架成形,近期上线运行。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有司法社工、青少年社工、医疗社工、养老问题等。本学科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兼备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在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司法部门、社区中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点所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是上海市一流专业,从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一直探索法律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建设途径与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学科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0年获列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司法社工方向)、2017年获上海市第四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专业。

1.专业方向

社会工作专硕点依托现有优势,回应自贸港需求和数字化治理等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设置了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两个培养方向。

社会工作方向(简称MSW)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领域深耕乡村调查与乡村振兴,先后调研了180余个村庄,建立了海南乡村发展现状与变迁“图谱”、乡村建设数据库、案例集等,准确把握乡村发展的人才需求,精准定位培养海南乡村振兴与政府乡村治理亟需的“行动型”人才。

老年与健康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主要关注老龄社会研究与健康服务实务工作,将循证社会工作与循证医学、健康管理结合起来,依托吉利集团,培养自贸港建设亟需的养老服务与健康管理领域的“技术型”人才。

人民调解与司法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开展人民调解和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在社区矫正、法治化社会治理等领域积累了实务经验,结合人工智能和数字赋能,为自贸港建设培养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建构社会安全阀、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行业精英”型人才。

社会政策方向(简称MSP)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治理理念以及参与和引领社会治理的专业能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调查与政策评估研究领域主要开展,通过社会调查对政府实施的某项政策的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评估政策效果是否符合预期、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措施等问题。该研究领域主要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

大数据与社会计算是当代社会科学界借助计算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新方法来获取数据与分析数据,从而研究与解释社会的一种新的范式或思维方式。本研究领域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要克服既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掌握对人类行为与社会运行规律的真实认知与科学解释能力。

人口与健康研究领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人口与健康”为研究重点,整合多种数据源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探索培养掌握人口健康发展内在规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设计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导师队伍

社会学院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核心,年轻有为、素质优良、富有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社会工作专业紧紧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自贸港建设急需的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和城市治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社会工作专硕点现有校内外导师27名,校内导师19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12人,博士生导师6人;海南省B类人才2人,海南省C类人才1人,海南省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奖4人,南海名家1人。

3.科学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应用性研究的人力与资源投入,营造更为浓郁的学术氛围,制定并实施应用性研究提升计划,并对标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在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三年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1项;市厅级项目3项;校级科学研究项目11项;横向项目3项。以新文科建设为切入点,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和实验室和探索建立跨学科、跨院系,以至跨校的科学研究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学位点智力资源优势,深入了解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发展需求,围绕海南、三亚地区的建设,深度参与地方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服务和支持区域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区域科学研究高地和中心。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

4.实践基地

社会学院现有社会发展研究所、海南民族宗教事务发展研究中心、海南省岛屿文化生态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3个科研平台。学院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单位,建有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基地1个,与三亚市民政局共建社工培训中心1个。学院建有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实验室、社会治理与大数据实验室、田野调查与定性资料处理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包括个案实验室、小组与项目研讨实验室、社区议事厅)、心理学实验中心(预防自杀研究中心)等7个现代化教学实验室。同时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社会工作专业与省(市)民政、司法、人社、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联动及深度合作,建立了2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先后有千余名师生深入到海南农村、司法单位及民族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社工服务。专任教师也深度参与海南省民政厅等单位的培训工作,先后训培2000余人,参与省市民政局每年的社工项目评估工作,与三亚市民政局共建了“三亚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候鸟老人心理辅导站”等,有效推动了海南社会工作事业的纵深发展。


专业代码:035200

1. 培养目标

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以下简称MSW)旨在培养熟悉我国社会政策,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目前MSW设立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牵头下,依托培养联盟,分别培养为不同群体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执行、督导、评估的高级专业人才,以及专注社区与社区组织关系,完善社区管理水平的高级人才。

        

社会工作文献信息中心

2. 培养特色

(1)创新办学机制: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理论和实践交互螺旋上升。

专业立足于首都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MSW专业特点,以“一个平台”(培养联盟: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为主要战略合作单位,并联合下属的北京各区县社会建设部门、各街道社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等作为联盟成员单位)为依托,以“两个系统”(基础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为主体,以社会工作科研服务项目为载体,坚持“理论指导不断线、实践贯穿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交互螺旋提升”的培养理念,对接现实需求,实行真题真做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协同创新。

(2)改革培养模式:联合培养,协同创新,专业规范和行业需求并重。

为培养满足首都社会建设需要的本土型社工人才,学校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联盟),联盟成员单位与学校紧密合作、协同创新,从招生复试、课程开发、实习实践、毕业论文、就业发展等各个环节全程闭环合作,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3)深化培养理念:宏观视角,直面问题,专业价值观和人文情怀融合。

为培养适应首都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本土型社工人才,在“宏观视角、直面问题”的方针指导下,通过丰富的名师讲座,建立审视社会问题的宏观视角;通过大量的专业实习实践,锻炼敢于直面社会问题的胆识和气魄,逐步坚定“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

3. 师资力量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务能力强的校内教师队伍,100%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博士以上比例达77%,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占29%,在行业机构中担任理事、从事督导提供服务的占87%。

同时,还有来自校外的百余名教授、行业专家参与我校MSW人才培养工作,其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境外特聘教授4人,借助人才培养联盟平台累计聘请校外行业导师24人,联合授课、讲座专家50余人。

MSW教学团队 

 MSW专业系列讲座

4. 国(境)外合作

本专业每年利用暑期组织学生赴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接触和学习境外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并将我国目前的社工发展情况和经验带到国际平台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境内外社会工作对比研究的能力。几年来,组织近百名学生参加暑期国(境)外交流学习活动,包括丹麦VIA大学的《Welfare Technology and Health》课程学习、香港城市大学的《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培训及机构探访活动等。除此之外,定期邀请境外专家来校讲座,针对国际前沿专业理论、实务进行交流,使研究生获益良多。


MSW学生参加暑期香港社会实践  

MSW学生参加暑期香港社会实践

MSW学生参加暑期香港社会实践

 

MSW学生参加暑期香港社会实践

 

MSW学生参加暑期香港社会实践

5. 学术成果

近五年,学科团队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课题百余项,其中获得北京市社会建设专项基金31项。此外,学科团队通过大量应用性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咨询报告、行业标准,有的直接被市政府各委办局、重要行业协会采用。

6. 社会服务情况

我校MSW学科团队依托北京市社会建设专项基金积极服务首都社会建设,服务领域包括失独家庭、问题青少年、随迁老人、老旧社区管理、留守儿童等,服务范围覆盖首都大部分城区街道。学生以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专项基金为平台,将理论和方法有效运用于社会服务中,共有54个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资助金额26.65万元。此外,专业多次组织学术会议、联盟论坛,并承办政府部门的专业能力培训,在社工教育领域和实务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学生在社区开展专业青少年小组活动

学生在社区开展专业老年人小组活动

7. 培养成果

自办学以来,我校MSW招生人数逐年上升,至今已有131名在校生和217名毕业生。毕业生中,全日制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福利机构及社会组织,就业对口率高。越来越多的优秀校友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其中3名毕业生相继获得社工界最具代表性荣誉“首都最美社工”和“首都优秀社工”称号。

毕业生合影

8. 就业前景

社会工作硕士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主要面向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机构、各级各类公益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从事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


点击可查阅更多信息>>>



社会工作,简称“社工”,是以“专业助人,助人自助”为理念的专业,同时也是一份职业。相对于医学关注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学关注个人的心理现象,社会工作的则更关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家庭、社区、团体能适应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以预防和缓解社会问题。因此,社工又被称为“社会工程师”。

沈阳化工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于2006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毕业6届学生,学生中有继续升学读研究生的,有考公务员的,还有大部分活跃在全国社会工作领域。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具有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资格,2015年9月28名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正式报到,开启我院独立培养研究生的新起点。

沈阳化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宏观倡导与微观实践、理论研究与实务实践之间的结合,并聚焦于社会工作实务、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组织管理四个研究方向,致力于推动辽宁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校在培养社会工作本科和硕士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与丰富的经验,是辽宁省较早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之一,拥有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和辽宁省首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乐和社工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是我校“成果导向型”试点专业,同时也是辽宁省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试点的唯一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在棋盘山开辟的养老中心实习基地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

1、师资情况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较雄厚,结构合理,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师资队伍中,2人获得博士学位,4人具备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2人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有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2名辽宁省新世纪中青年人才,2名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6名校课程名师,7名教师近五年来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

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带头人陈晓东教授,毕业于东北大学并获得科技哲学与社会学硕士学位,曾在英国进修社会学专业并作为志愿者从事智障辅导工作;现为硕士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中青年决策咨询专家库专家;沈阳化工大学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主任,乐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心法人、理事长;长期从事老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2、科研情况: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民政部、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民政厅、辽宁省社科联、沈阳市科技局、沈阳市社科联等各级各类课题50余项,多个项目成果获得奖励。在城乡社会发展、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服务、弱势群体与贫困救助、社会组织发展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长和学术优势。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100多篇。获得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4项。

3、学生培养条件:在师资队伍方面,我校具备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硕士导师组,并且聘请了一批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校外专家和省、市民政系统及社工实务部门的资深专业人士任校外督导,确保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条件方面,具备专业文献资料室、硕士研究生教室、专业实验室等硬件条件及现代化教学设施,具备千余册专业著作、学术期刊和影音资料,具备多个专业实践实训基地,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充分的教学保障。目前,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分为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社会统计实验室、社会工作综合实务实验室以及设备控制室等。社会工作专业在辽宁省建立了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养老院所等三大类11个专业实习基地;与省市区各级民政部门、妇联、残联、青联、儿童福利机构、社区工作者协会等单位保持合作共建关系;与上海、广东和北京等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科学研究、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

4、人才培养特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以“围绕一个定位,发挥两个优势,抓住三个推手,加强四个建设,培养五个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定位”,即培养应用型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两个优势”,一是我校具备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二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具有丰富的实际社会服务经验。“三个推手”,一是以积极响应国家、省、市等各级民政部门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为专业发展的政策推手;二是以加强专业理论研究提升科研教研能力为专业发展的理论推手;三是以主动服务社会强化专业实务能力为专业发展的实践推手。“四个建设”即专业实验室建设、专业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五个能力”,即通过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专业知识技术接轨的能力。通过上述社会工作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务能力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实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专业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