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族老照片,一个民族的独特往事

 南山梵境 2019-02-20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黎族是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她们是海南最早的居民。黎族从哪里来?学术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主流的观点认为,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在大约三、四千年前的殷周之际渡海来到海南岛,她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黎族。




黎族在与汉族等民族交往时自称”赛“。汉族对黎族的称谓,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当然也包括黎族。到唐代开始出现以“黎”作为黎族的专有族称,并在宋代开始广泛使用。这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黎族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把她们和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区分开来。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的控制深入,又将黎族分为“生黎”和“熟黎”,主要的划分依据是,不受中原封建王朝控制、不缴税服役的为生黎,接受中原封建王朝管辖并缴税服役的为熟黎。




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山区,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甚至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她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现代文明也穿过山林走进这古老的村落,黎族人民创造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消失,我们将以一组老照片,记录一个古老民族的独特往事。




船型屋黎族的独特民居,黎族人民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谷仓黎族村寨里每家都有一个以上的谷仓。谷仓的建造颇为讲究,尤其是木材,多选用防虫蛀的坡垒、子京等珍贵木材,甚至还有整个框架是用花梨木制作的。黎族谷仓一般不开窗,只留有两个对开的小门,以便空气对流和存取谷物。据说,稻谷存放在这些别具的谷仓里,放个3至5年,谷物还保留着稻花香味。

  



 

驱邪符窗前置放的驱邪符,这在古时候,是人们对未知的大自然的一种敬畏。





隆闺“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小茅屋”。按照黎族的习惯,儿女到13-15岁便不能再与父母同住一个屋子里,男的要自己上山砍木料盖房屋,女的则由父母帮助在主屋附近盖“隆闺”,表示儿女已长大成人,可以自由交往恋爱了。




大耳环黎族妇女有带大耳环的习俗,她们从小就开始戴银制或铜制的大耳环,每长一周岁就加戴一个耳环,因此到成年时往往每一边耳朵都要戴上10~20个耳环,重达三四斤。长年累月地佩戴,把耳孔拉扯得非常大,耳朵坠成长长的,有的甚至被拉裂。






牛拉木轮车一种古老的交通方式,靠近平原地的居民,一般普遍采用“牛拉木轮车”,而靠近江河的居民,以“葫芦”为水上交通工具。






牛栏黎族的房屋房会盖有牛栏,给辛苦一天的牛休息。但是在黎族历法里的“牛日”是不能盖牛栏的,否则牛会病死。





绣面纹身黎族妇女的脸上身上会纹有各种图案的纹身,它们被学者称为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




黎锦黎锦是黎族人民创造的最为辉煌的艺术,在元代以前,黎锦的棉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中原地区,直到黄道婆流落海南后,从黎族妇女身上学到了这种技术,并带回内陆稍加改进,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





竹竿舞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写下“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





草帽黎族对草帽特别钟爱,随身都带有草帽,在他们眼里,草帽不光是避雨防晒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不用言语的交流方式。





稻谷和米粒的筛选工具:目前农村还普遍使用。







捕鱼和狩猎中的黎族男子





挑水的工具





最后送上黎族美女一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