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医之道 | 病者武(医)之用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文转载于嘿哈武术网,作者是该网主编邢学军先生

文武双修 文武双营

近来对武医有一些思考和实践。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从武医的角度,有了一些新的启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应用到武医方面,是什么呢?

那就是:弱,就表现于“病”,道,就暗藏在“医、武”之中。换言之就是:病者武(医)之用。

这句话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病者是武之用。

第二、病者是医之用。

第三、病者是武医之用。

先说第一层意思“病者是武之用”。在我们身边,其实有相当多的人因为体弱多病而练武,不仅祛病强身,而且有的成为民族英雄,有的开宗立派,有的颐养天年。举几个名家例子:

近代闻名天下的大侠霍元甲,从小体弱多病,父亲禁止他习武,怕辱没了武术世家的名声,而霍元甲自己偷偷跟在师兄弟后面学,最后武艺超过了师兄弟,打败了上门挑战的拳师,令父亲又惊又喜,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霍大侠传奇。

意拳宗师王芗斋,自幼体弱,患喘疾,家人怕他活不长,就送他到同乡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处学艺,日后不但病体痊愈,而且融会贯通,开宗立派,开创了意拳门派。

寿过百岁的武术名家吴图南,他在书中写道,幼时是个"病秧子",患过肝炎、肺结核、癫痫,给他看病的大夫建议说这病光吃药恐难见效,最好配合习武练功。于是习练太极拳,一直到104岁天年等等。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要不然,时下全球有数亿人在练太极拳,不就是追求这个吗?

这就说明了“病者是武之用”,武术的最基本用处就是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病者武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成为了黎民百姓祛病强身的生存利器和文化,它不会因为现代医药的发展而消亡。“疾病,就是武术的用武之地。”

再说第二层意思“病者是医之用”。人有病,如果不能自愈自治,那么就要找医生来帮助医治,否则就一命呜呼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战国时代名医扁鹊与病人蔡恒公的故事。由于病人讳疾忌医,导致医生无机可施,患者命丧黄泉,医患关系极端恶化。这就是“病者是医之用”的反例。

“病者,就是医生的用武之地。”“病者医之用”的最高境界是“病者医之师,医者病之师”,换言之就是,病者要以医者为师,医者要以病者为师,病者和医者互为师。这是医患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

说说第三层意思“病者是武医之用”。首先明确什么是武医?武医与其它医者有何不同?

我给武医的定义是:运用内外兼治、形神兼养、性命双修的武术原理和方法,加上中医的原理和方法医治病者(病者,包括病体病灶和病人两个目标的统一),武医是包括上医、中医和下医的整体医养。

换句话说,武医涵盖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武医的目标不仅是治疗病体,还治疗病人,是把治疗病体病灶与病人精气神两个目标统一辩证施治。

在古今中外的实践中,武医由传统的骨伤外科,实际上已经延伸到了内科、妇科、儿科乃至全科,以及康复治疗和终身养生。

“病者,就是武医的用武之地。”有诗为证:

反者道之动,

病者武之用,

医患互为师,

武医道亨通。■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请关注我们

请联系我们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