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湿疹与脚气区别图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脚部湿疹常表现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脚气是足癣的俗称,可出现水疱、脱屑等症状。

  • 脚部湿疹主要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有关,而足癣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等致病菌感染导致。

症状

脚部湿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足癣主要表现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和浸渍糜烂型,在症状上存在一定区别。

脚部湿疹

  • 急性湿疹:脚部皮损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

    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等症状;

脚部急性湿疹图

  • 亚急性湿疹:脚部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自觉有剧烈瘙痒;

脚部亚急性湿疹图

  • 慢性湿疹:表现为脚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自觉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

脚部慢性湿疹图

足癣

  • 水疱型:好发于趾间、足跖及足侧缘。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糜烂面,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同时瘙痒明显。

足癣水疱型图

  • 鳞屑角化型:好发于足跟,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可伴有疼痛,一般无明显瘙痒。

足癣鳞屑角化型图

  • 浸渍糜烂型:好发于趾缝,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

足癣浸渍糜烂型图

病因

脚部湿疹主要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有关,常见内部因素有脚部慢性感染病灶、小腿静脉曲张等,外部因素包括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等,可导致全身病变,进而累及到脚部。

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引起。

治疗

脚部湿疹包括系统药物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足癣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脚部湿疹

系统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抗炎和止痒,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等,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等静脉注射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有继发感染者添加抗生素。

急性期无渗液或脚部渗出不多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霜剂,脚部渗出多者可用硼酸溶液冷湿敷,渗出减少后改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与油剂交替使用。

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及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或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做皮损内注射。

足癣

水疱型应选择刺激性小的霜剂或水剂,如唑类霜剂或溶液等;浸渍糜烂型给予硼酸溶液、依沙吖啶等湿敷,待渗出减少时再给予粉剂,如氧化锌粉、咪康唑粉等涂抹,皮损干燥后再外用霜剂、软膏等。

鳞屑角化型无皲裂时可用剥脱作用较强的制剂,如复方苯甲酸软膏等,必要时可采用封包疗法。

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应用系统药物治疗,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等药物。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合抗生素,引发癣菌疹时应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34.

[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7-88,108-109.

展开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