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晚年:为何一直在思考一个物理科学前沿方面的问题?

分享至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专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方面,很少有人会认为他对具体的自然科学问题抱有浓厚兴趣。然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却不止一次地与周培源、钱三强、杨振宁等专业领域大佬探讨过一个物理研究前沿问题:物质是否无限可分?

甚至在他逝世的第二年,还有诺奖得主学者提议将构成物质的假设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这位伟大政治家,以及他所坚信“自然界有更深统一”的理念。



从哲学角度来谈物理

关于这一类讨论的对话细节回忆,最早来自著名核物理学家、“三钱”之一的钱三强院士。

这段对话发生在1955年年初、一次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前后。毛主席在与钱三强谈话的过程中,话题进行到了原子内部结构的探讨上。

即使对当时最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而言,这也仍然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问题。毛主席不止一次说过在具体科研领域自己是个“门外汉”,向身为物理学家的钱三强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再对路不过的人选。



要是原子核的组成结构,这对钱三强完全不构成任何难度,随口便答“中子和质子”。然而再追根刨底问到这两种粒子的组成,就连钱三强也有些作难了。

原因在于当对话发生的时候,这一问题仍然摆在物理学界面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研究课题。于是钱三强也只能尽量简短地作出解释——根据当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质子、中子被视为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已经是最小的单位,不能再分。

作为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士,钱三强的语言风格当然是立足事实、尊重客观,研究进行到了哪里就说哪里,有一说一。但毛主席却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假想式的推论。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谓“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即使是目前被视为“基本粒子”的质子和中子,也应该存在继续可分的方法,只不过人类受制于当前实验条件,无法验证自然也就不能肯定。他说他相信,将来一定会证明是可分的。

所谓“无巧不成书”,就在这段对话发生的同一年,美国科学家塞格勒、恰勃林等人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以具备62亿电子伏能量的质子轰击铜靶,他们首先发现了反质子;另外还发现了一种不带电、自旋相反的中子,也就是反中子。

到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正式提出了“夸克”的概念和模型,后来又有大量实验间接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如今在常识层面,最小粒子已经不再是质子和中子,而变成了夸克。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飞速发展,但这番预言式的言论并没有从此被人遗忘。

1977年召开的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大会中,来自美国、曾获诺贝尔奖的学者格拉肖向大会提议:将构成物质的假设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前一年故去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