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眼”之父-南仁东对中国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说起中国的天文学家你会想起谁,是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的张衡,还是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抑或是著有《推步》,《立成》等天文学名著的郭守敬?

乍听之下,好像哪部小说中的霸道总裁,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地地道道,成就卓越的现代天文学家,被誉为“天眼”之父,有很多崇拜他的中外学者和在校学生。那么“天眼”对中国有多重要,南仁东的贡献又有多大呢?

天空之眼

很多人都曾在新闻,报纸甚至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上刷到“天眼”一词,可对于它究竟是什么,却都云里雾里,不是十分清楚。其实“天眼”的本质十分简单,就是一台用来探究宇宙天空的天文望远镜(又名FAST)。

此外,中国还借助“天眼”的超高灵敏度,发现了102颗已经认证过的脉冲星(其自转周期稳定,如同宇宙灯塔,对于航天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将世界已有的脉冲星计时准确度提升了50倍。

就算对比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功臣之首的阿雷西博3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也毫不逊色,灵敏度可以达到阿雷西博的2.25倍。

而这项伟大工程背后的最大功臣就是南仁东,在1994年,他首次提出“天眼工程”计划,并亲自参与了后期的选址和设计工作。

为此,他曾长途跋涉于中国的西南大山里,用12年的时间,4300多个昼夜,在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后,才终于选中了如今“天眼”所在的地址,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

然而“天眼”寄托了南仁东的诸多希望与理想,势必要用毕生的心血去灌溉。于是在天眼工程正式建设启动之后,南仁东当仁不让地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他为这一工程的建设发展指明方向,解决了其运行推进中的诸多疑难问题,让它在立项不到10年后就可以落成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国在射电和天文学自主研发的脚步。

鞠躬尽瘁

2016年9月,耗费了南仁东22年之久的“天眼工程”即将落成启用,就在大家都欢欣鼓舞的时刻他却已经躺倒在了病床上,原来这位为了中国天文学事业奋斗了半辈子的科学家得了肺癌,迎接他的不只是“天眼”的成功,可能还有天堂的召唤。

如果换作一般人,可能已经被突如其来的病魔所压垮,然而南仁东却很平静,因为他知道死亡是避免不了的,他能做的不过是和死神赛跑,在生命里最后的光景将自己多年研究考察的经验尽数整理成文件,供给后世的人们参考。

彼时的他已经被癌症折磨得形销骨立,声带也因为手术的原因受到了损伤,可是面对这份自己将近半生的心血得以开花结果,他的脸上依旧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伟大的宇宙太空,以它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无垠的广袤”,这是南仁东曾经说过的话,也是他践行的路。这几十年的坚守和不懈努力,都是想离我们头顶这片神秘广袤的宇宙近一点,再近一点。

不过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虽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可他留下的无数学术成果和“天眼工程”却依旧在创造着价值与奇迹。

有人曾经系统地统计过,南仁东一生已发表的科技论文有222篇,专著7部,学术报告6本,专利36项;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简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收录56篇,被EI(《工程索引》简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收入56篇,被两者引用900余次,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参与中国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给了科学事业。

其中圣克鲁斯加州大学华裔天文学家林潮的悼念词最为让人感怀:“朴素宽厚,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短短20个字,道尽了南仁东的一生,也道尽了身为一名科学家最应该具有的品格。

2016年12月,南仁东获“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2017年1月,南仁东获“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2017年5月,南仁东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8年11月,南仁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南仁东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9月,南仁东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南仁东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

也许有人会很好奇,这样一个成就卓越的科学家,他在生活中是怎样的性格,除了这些耀目的科技成果外,他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迹呢?

时代楷模

南仁东是吉林辽源人,从他6岁上学起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优秀,是学校各种评优选先活动的常客,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夸奖。

1963年,18岁的南仁东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高考。在那个物质贫乏,教育资源稀缺的时代,读完初中就是文化人,上了高中就可以当老师,而他则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入了无数人梦想中的象牙塔顶层。

顶着如此夺目光环的南仁东也终于不负所望,不仅成功取得了清华大学学士学位,还考取了研究生,先后获得了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成功实现“本硕博三级连读”,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学霸。

在完成学业后,他毅然投身了他所钟爱的天文科学事业,开始默默无闻的研发之路。尤其是在寻找“天眼工程”选址方面,南仁东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据和他同行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回忆,90年代的山区生活异常贫苦,想要在大山深处喝一碗干净的水都困难。他们只能吃着冷硬的干粮就着浑水在冷风中相拥取暖。

而那时候以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国际上的影响力,谋求一份高薪有保障的工作易如反掌。可他并没有丝毫的动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科技发展建设的决心。

此外,他还身体力行地亲编教材《射电天文》,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如中国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中国自动化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宇等等。

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应该是有距离感和孤傲的,可是生活中的他却十分地平易近人,不仅时常为工人送衣服水果和他们一起抽烟,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和奖金用来资助贫苦孩子上学。

南仁东的一生,无论是作为科学界的工作者,还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真正做到了用一颗赤子之心回馈祖国,回馈人类,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踏平坎坷艰难寻‘它’,埋进深山志高远。”这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南仁东的评价,也是对诸多同样为祖国建设,为人类科学事业奋斗的科学家们的赞许。

南仁东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天眼”的建成运用,也不仅仅在于无数的学术名作,而在于他拼搏刻苦,敢作人先的奋斗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与热爱。激发当代青年的热情,可以摆脱浮华烦躁,踏实认真地去为了事业和理想奋斗。

往往等到他们扬名立万的时候,就已经是他们油尽灯枯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到的评论永远是:“很遗憾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了您,某某科学家/院士一路走好。”很心酸,又很现实。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可以为了看偶像的一场演唱会花费自己几个月的工资,可以为了追星跑遍国内国外只为机场应援,可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认识去了解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这些为祖国开疆扩土的建设者。

青丝白发,几许少年时光,愿南仁东的事迹可以触动到更多的人,可以让那些沉迷于明星梦网红梦的孩子抬起头看一看天上真正的星,不复这韶华一场,人间一趟!

发布于:天津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