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诸葛亮传说与中华文化认同

诸葛亮是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历史人物,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围绕诸葛亮南征历史,德昂族、傈僳族、白族、基诺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诸葛亮传说。诸葛亮传说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流传与发展,彰显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诸葛亮传说的地方化表达与再创作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人物,他有忠君爱国的品格、足智多谋的才能、勤政爱民的作风、鞠躬尽瘁的精神,深受老百姓喜爱。围绕诸葛亮的事迹,历代文人创作出大量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的巅峰之作无疑是《三国演义》。与此同时,在民间衍生出大量诸葛亮传说,极大丰富了诸葛亮的形象,扩大了诸葛亮的文化影响。

流传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诸葛亮传说,大多源自诸葛亮南征这一历史故事。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南下,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平叛的过程,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原与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

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诸葛亮传说文本,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与民族起源结合起来。比如,在基诺族传说中,基诺族的祖先是跟随诸葛亮南征的战士,因途中休息时掉队,想要追赶时却发现军队已经过了江,因此留在了基诺山。

第二类是与节日传说结合起来。比如,在傈僳族、彝族纳苏支系的传说中,诸葛亮帮助老百姓打败了敌人后,听说当地人都吃不上米饭,便派士兵往这里运稻谷,然而,运稻谷的人马在森林中遇到瘴气,不少士兵牺牲。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点起火把,到森林去迎接送稻谷的士兵。火把赶跑了瘴气,也赶跑了森林里的毒蛇猛兽。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人们就点燃火把,跳舞庆祝,这就是火把节的来历。

第三类是与民间信俗结合起来。比如,在基诺族聚居地区,流传着孔明洞的传说,据说只要进到孔明洞里,就可以向孔明老爹借东西,无论是盆、碗还是粮食,均可借用。景颇族传说认为,诸葛亮是人间世界的创造者,在举行祭祀仪式时,首先要祭祀诸葛亮。直到今天,西南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很多诸葛亮崇拜的文化景观。

第四类是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比如,贵州榕江县城有诸葛城,据说为诸葛亮驻兵之所。距榕江县城30多公里处有孔明山,山中有孔明塘、孔明泉、孔明树、孔明碑、孔明寨、孟获石、孟获碑等历史遗迹。云南剑川县有“诸葛洗马池”,传说诸葛亮带兵南征到此,被困于山中无法突围,看到士兵吞食生米,就吩咐将士提出几桶白米,牵出几匹战马,舀起米朝马撒去,远处看起来就像在洗马。敌方以为他们不仅有水喝,还有水洗马,于是就退兵了。诸葛亮走后,“洗马”的地方真的出现了池水,便被称为“诸葛洗马池”。

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诸葛亮传说,一方面接受了来自中原地区的诸葛亮传说内容,另一方面也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对故事进行了再生产再创作,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诸葛亮成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

据考证,诸葛亮南征并未深入西南民族地区。流传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诸葛亮传说,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密不可分。

在各族群众心目中,诸葛亮架起了中原与西南民族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的桥梁。他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能,提高了各民族生产生活水平。比如,诸葛亮不忍心见苗族百姓光脚上山,便教他们编草鞋;在羌族退兵的路上扔下农具,引导羌族百姓开荒务农;送给白族百姓蔓菁种子,帮助解决粮食紧缺问题,被称为“诸葛菜”;赠给基诺族祖先茶籽,让他们以种茶为生等等。

诸葛菜。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诸葛亮推进移风易俗,提高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传说,诸葛亮安定南方后,得知当地百姓为保佑兵卒平安,要杀“蛮人”的头来祭神。诸葛亮不忍看到无辜百姓丧命,便把面团捏成人头的样子,用蒸笼蒸熟,开始称为“蛮头”,后将其名字改为“馒头”。诸葛亮还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西南民族地区。在白族的传说中,诸葛亮南征追击孟获时,曾在塘子铺安营扎寨,他得知塘子铺百姓没有姓氏,就赐给当地百姓刘、杨、郭、李、路五姓。诸葛亮去世后,塘子铺百姓将诸葛亮奉为本主,尊称他为“五姓名首来安景帝”,年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

诸葛亮传说在西南民族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诸葛亮也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西南各民族尊称诸葛亮为“孔明老爹”“孔明阿公”“爸孔”,这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尊敬之情,也体现了文化谱系何以形成。通过赋予诸葛亮英雄祖先的身份,使各民族形成了拟制的亲缘关系,这类“弟兄祖先”神话可以强化各民族同根共源关系,是西南各民族在中华民族框架内构建文化谱系的表现,确立了自身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坐标,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诸葛亮传说作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的社会基础,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总之,诸葛亮传说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产物,各民族都参与了诸葛亮形象塑造与文化表达,共同形塑出诸葛亮这一极具文化魅力的形象。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诸葛亮传说也在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持续不断为增进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提供资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批准号22CMZ021)阶段性成果。】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编辑 | 董丽娜

校对 | 宫英英

主编 | 杨光

发布于:山西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