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飞鸟 >观赏鸟 >鸟品种 >中华鹧鸪 Chinese Francolin

中华鹧鸪 Chinese Francolin

相关标签:

基本资料

鸟种:中华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 英文名:Chinese Francolin。

别名:赤姑、花鸡、怀南、越雉、鹧鸪、鹧鸪鸟分类:鸡形目、雉科、鹧鸪属描述:雄鸟:中等体型(30厘米),不会误认的黑色鹑类。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虹膜-红褐色;嘴-近黑;脚-黄色。叫声:独特的洪亮而刺耳的鸣叫,声如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晨昏时数鸟可同时鸣叫。

其他资料

分布区域:印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引种至菲律宾。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习性:栖于低地至海拔1600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丛。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生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灌丛、草地、岩石荒坡等无林荒山地区,有时也出现在农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体型:♂130-166mm,♀113-160mm;尾♂62-85mm,♀65-87mm;跗蹠♂34-48mm,♀38-44mm食性: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灌木的嫩芽、叶、浆果、果实和种子。也常到农田捡食散落的谷粒和农作物。善斗:中华鹧鸪的雄鸟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形态描述

雄鸟头顶、枕和后颈上部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前额、头的两侧和后颈栗黄色,并形成一宽带,一直围绕到头顶和后颈上部;眼先和颊白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眼上纹从鼻孔开始一直延伸到颈侧,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颚纹;眼圈黑色,耳羽略呈黄色;后颈下部、上背和胸侧黑褐色,羽片具3排并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为椭圆形,上背具栗红色端斑,肩部栗红色端斑尤为宽阔而显著;翅上覆羽亦为黑褐色,但白斑多缀有黄褐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并列的淡黄色或白色斑;下背和腰黑褐色,密布细窄而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常转为黄褐色或栗褐色,并缀以细小黑点;尾羽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内外翈均具白色横斑,外侧尾羽仅在外翈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胸、腹及两胁黑褐色,内外翈具并排的白色圆斑,愈向后白斑愈大,到最后两侧白斑几相融合;两胁白斑常沾有黄褐色;肛羽呈绒羽状,浅黄色,尾下覆羽栗黄色,具黑色羽干纹。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纹和颚纹常断裂而不连贯。上体近黑褐色,向后转为黄褐色,上背具白色圆形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为白色横斑;肩羽黑褐色,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满布以淡黄色圆斑;下胸、腹和两胁白色沾黄,缀有少许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栗黄色,无纵纹。其余同雄鸟。幼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虹膜暗褐色,嘴峰黑色,脚橙黄色。

繁殖

繁殖期3-6月。3-4月间开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间常栖于山岩、树桩、灌木或亚乔木上鸣叫,尤以黎明和清晨最为频繁。常常一鸟鸣叫,其他地方雄鸟亦跟着鸣叫,此起彼伏,鸣声似‘hee-hee, hee-ga-ga......’。领域性极强,常因领域而争斗。营巢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巢甚简陋而粗糙,多由干草、树叶构成,内垫有少许羽毛。每窝产卵3-6枚,偶尔多至7-8枚,卵椭圆形或梨形、淡皮黄色至黄褐色,卵的大小为35-37mm×28-30mm。孵卵期间雌鸟甚为恋巢,常常人至跟前也不飞。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亦善于匿藏,如遇人或天敌,雏鸟立刻隐藏于附近草丛,而雌鸟则往相反方向将敌害引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