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将军--王明坤

发布日期:2018-09-13 17:13信息来源:区志办 作者:区志办 【字体:  

王明坤.jpg

王明坤

王明坤,学名王维,四川省巴中县清江渡王家湾人,1911年生,自幼家贫,6岁始读书,13岁被迫辍学,习艺糊口。17岁时,他父亲病故,全家只得搬到大河坝乡场上开饭店,但因生意萧条,难以为生,他不得不辞别亲人,远上通江板桥桥口一家百货店帮工,干了约两年,又因土匪抢掠,无法再经营,他又只好回家苦捱岁月。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来到通南巴,解放了王明坤的家乡,并在当地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他被选入乡苏维埃政府作文书。不久他经乡苏维埃政府介绍,到红四方面军十二师36团3营9连当了战士,4个月后,升任班长,1933年旋调1营3连任文书。1933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6月,被调到营部当文书。1935年8月,他在长征路上,被送入红军大学参谋训练班学习,翌年6月毕业后,被调到红9军75团任测绘员。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他又参加了西路军,随部渡过黄河,转战河西走廊。他在永昌战斗中被敌弹炸成重伤。由于战事危急,他尚未治愈,就出院到红9军司令部搞测绘工作。当部队转战到梨园口,73、74、75团被敌重兵包围,他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军参谋长李聚奎,但因敌众我寡,经昼夜奋战,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军部仅率75团部分人员突出重围,到康龙寺缩编为一个团,机关人员编为第二联,他也被编到二连当战士,由于伤口恶化,出血不止,难随部队行动,被卫生队收容后,用牲口驮着他转移。 到达野牛河上游的一片森林时,司令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卫生队队长从司令部开会回来,向大家宣布“分散行动,打游击”的决定后,多数人痛哭失声地四散走了,军作战科统计员刘鹏旭和经理部出纳员在黑夜中摸了摸他的腿,见无法带走他,便给他留下一些银元,追赶部队去了。剩下他独自一人,摸到一个石洞里,躺了三天三夜。直到第三天中午,才惊喜地看见有4个红军战士牵匹骡子在河边弄冰。他们会合一处,由于5个人目标大,他们分作两路行动,他又与两个小战士在一起。又走了两天,小战士俩也走散了,仍只剩下他一人,找到山脚一户放羊的人家,给了3块银元,换了顿饭吃。他又继续前行,在一座破房子里,又幸遇参谋长李聚奎,告诉他“敌人要搜山,不能在这里久待”。他按李聚奎指的方向,又独自一人赶了六、七天才到达山丹南部,找到了一个挖煤的给了三块银元,又住了三天。他想通过公路到北山找红军,不料又被民团抓住,将他全身的银元全部搜了去,换去了他的衣服后,却让他跑。可当他跑到凉州东边,涉水过河时,又被马家军抓住,押到武威监狱。后来他在被敌人送往西安的途中,逃脱到援西军司令部,受到了政治部主任宋任穷的接见,便被分配到援西军司令部任侦察参谋。

抗日战争期间,王明坤历任八路军129司令部侦察参谋、股长、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部侦察科长,冀南军区第9旅26团参谋长,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晋冀豫军区第二纵队六旅参谋长,冀南军区第八军分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29旅参谋长,桐柏军区汉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湖北军区襄樊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毕业留院任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1955年,到朝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学校校长、后兼政委,后调到1军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回国后,任21军副军长,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9日,病逝于西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