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遗体处理:从永久保存到混凝土封固,吊唁结束移交中山陵

分享至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孙中山先生第一次举起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因而,当孙中山先生猝然离世,全国上下都陷入了悲痛之中,随后,如何处理孙中山先生的身后之事自然成为了重中之重。

其实,如何处理和安放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也经历了诸多波折,从最初的升降水晶棺供人瞻仰到现在的混凝土封固,期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1866年,他原本在香港学医,但在认识到西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企图和清政府的腐败之后,他比鲁迅更早认识到“学医不能救中国”,转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随后,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我们所知道的“三民主义”。

在孙中山等人的努力下,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同盟会也在中国各地组织武装起义,尽管起义多以失败告终,但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还是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极大震动。



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将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并最终在1911年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革命党人以枪声为号,发动进攻,很快攻克总督府,并占领了武昌,在成功控制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号召各省民众响应起义。

在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就有15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随后,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结束,共和国终于在中国成立。孙中山又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虽然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主张发起了两次北伐。

1922年,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斌刚开始筹备国民党改组工作。

1924年,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通过黄埔军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但革命未成,孙中山先生就因为胆囊癌病危,在临终之前,孙中山立下三份遗嘱,分别交代了国事、家事和留给苏联最后的话。

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留下了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希望“凡我同志”继续按照《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实现革命目的,废除列强迫使我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而在家事遗嘱中,孙中山仅表示将自己不多的遗产均交给妻子宋庆龄,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自立自爱。

在《致苏联遗书》中,孙中山表达了对苏共的赞赏,并希望苏联和中国能够携手并进、取得胜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癌症在北京离世,举国悲痛,苏联也发来唁电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此刻,孙中山先生的治丧事宜也就此被提上了日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