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笔墨丹青底韵深——蜚声画坛的刘凤岐三兄弟

笔墨丹青底韵深——蜚声画坛的刘凤岐三兄弟

作者/孙树恒

虽然与企业家和书画家刘凤岐认识三十年了,后来失去了联系,不知道后来发展的怎么样了。世事轮回,在这次网络书画展时,又联系上了,这就是缘分。他当初开过两个饭店,因为是半个老乡,又是同龄人,家乡菜,当然就是那里的常客。当初是一见如故,现在又一言如故,因为每次在他的饭店吃完饭,都真诚地说"再见“吧。

说到现状,他说不开饭店了,转文化了,开文化传媒公司,他说,这是他的夙愿,坚定不移的。

现在不仅是企业家,是内蒙古雅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内蒙古赤峰商会副会长,还是书画家,是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内蒙古创联书画院院长。对于他来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挤出时间习练书画,脱胎换骨,形成自家独特风格,真是令人佩服。他说,这与生养自己的家乡底蕴是分不开的和家庭的影响分不开的。

他生在敖汉旗,史前文化厚重,素有“人文敖汉”之称。境内发现有许多追溯到1万年前、未出现断层的史前文化,有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发现的粟和黍碳化标本比中欧地区早2700年。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被誉为“中华祖神”;出土了世界最早的玉器,发现了中国最早龙的雏形,有“龙祖玉源”之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对此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掩饰不住的自豪感,这是家乡的骄傲,虽然小时候困难一些,但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必须让孩子上学,”唯有读书高“。父亲总是说“良田千顷,不如薄技随身”,营造一个“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家风,父亲平时对他们兄弟们学习上要求甚严,假期中还时常问功课,督促他们学习,或许血液里是自带绘画基因的,只要有合适的机缘,这种基因就会自动觉醒。 又在大哥、二哥的熏陶下,对绘画产生兴趣的,即使当时缺衣少食,贫寒中连笔和纸都买不起,无奈只好用木棍在地上绘画。高考时,他专门报考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刘凤岐深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他放弃了饭店生意,开始搞文化教育,他没有追求速成之道,而是加倍用功锤炼基本功。他跟两个哥哥学习交流,不断开阔着视野。走向自然去体悟,烘托意境去表达,领会“和易近物”的深厚修养和“道无可道”的艺术精髓。他的书法、绘画、版画和摹制古壁画,书法潇洒,简逸,画作造型洗炼,布局别致,版画粗犷豪放,富有浓欲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特色,显露出既粗犷又精致、既典雅又深遂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他这种悠然人生、深沉完美的个性。无论走到哪里,深深印在脑海里的永远是那一抹难以忘却的乡念与情愁。

天道酬勤,“纳百家之长,补我之短。”不断完善自我,表达一些新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个人理想,不断地去借鉴、琢磨。这些年,刘氏三兄弟刘凤山、刘凤林、刘凤岐在书画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既源于浓厚的书画氛围滋养,又深得各种艺术交融 。虽然三兄弟所追求的风格不同,但在书画探索的道路上,却同样的孜孜不倦。他们携手前行,互学互鉴,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刘凤岐说“我的两个哥哥才是名家呢。是我学习的榜样!”

当年坐在沙地上画画的三兄弟,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真的成名了。三兄弟的作品具有红山文化的底蕴,草原背景,写意山河,家乡情怀,是致敬古老的文化和土地。还不忘引资招商,扶贫公益,不忘回馈家乡,在“天南地北赤峰人”平台上总有他们的身影,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独树一帜,各领风骚。

以小品画,大讴歌,小人物,大情怀,走向世界的”大哥大。

这个人就是刘凤岐的大哥,引以自豪的刘凤山。曾担任《吉林日报》高级编辑,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版协装帧艺委会会员,吉林省美协理事,曾获吉林省自学成才奖,他是受《空军报》任美编的叔叔刘萍启蒙的,刘凤山看到叔叔的作品非常喜欢,也非常羡慕, 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画家。

他搜集废旧书刊、报纸和账本,他都装订成小册本,酷爱小人书,临摹书里的英雄形象,画连环画,贴了一整面墙。他到文化馆创作学习绘年画、宣传画、电影海报,他也成为文化馆里的小帮手。高一时,他入伍从军,在电影组做一名电影放映员。他做绘画幻灯片, 作品也多次刊登在军内外的报刊和杂志。退伍转业到《吉林日报》社,做起了美术编辑工作,为报纸创作插图、创作装饰画、民俗画、漫画等。工作四十年间,创作了插图万余幅,成为美术编辑中创作的高产美编。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他广泛涉猎了国画、漫画等多种题材的绘画题材。在众多作品中,刘凤山最为擅长的是民俗画。他也被称为美编中的“大哥大”。

创作了《东北怪》系列民俗画,他的《魅力长白山》系列作品,被内人士称为东北的《清明上河图》,是吉林文化的代表作,堪称东北文化的精品。刮起了"东北风"。他又开始研磨中国艺术元素的绘画,他的创作了系列民俗画《人模狗样》。《猪八戒照镜子》,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幽默诙谐,平地又引来一场风云。

这些作品和《东北怪》《中国娃》等民俗作品被美国集邮集团选中,并在美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出版发行,刘凤山也因此入选《世界邮票上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名册。

同年,他又开始潜心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捕捉亮点,他的笔下,又腾空而出《钟馗》《老子》等系列,这些作品应法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和法国里尔蒙斯市政府的邀请,2019年9月1日刘凤山前往里尔举办《相约里尔.中国紫诏文化(长白山)工作室2019法国画展》,在“相约里尔”画展轰动法国里尔市。刘凤山荣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化荣誉勋章”。

“草原画家”的二哥刘凤林,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艺术顾问,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民建中央画院画家、内蒙古分院副院长,内蒙古凤起书画院院长。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学,其间临摹了大量宋、元山水作品,为以后的画画奠定了扎实基础,

刘凤林作品以写意山水和草原风情为主,画风充分吸纳南宗的淡雅,北宗的飘逸,空濛之中诠释出深远的南北画风融合的内涵。龚贤说:“性恐有画,是谓能画。”

这种空山无人迷行迹的山水心境,表达的正是一种从容、超越的完美内涵,是一种挫万物于笔端,笼山水于内心的灵,魂,这是一名“草原画家”。这些年,因为画画频频往返于北京、内蒙古、山东、黑龙江等地,所以他一直在赶路,不仅在赶一条地理意义上的路、更在赶一条艺术上的路。一路芳华一路凯歌。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造化循环发展,生生不息。通过他强烈自我表现手法,作品来龙去脉合理合法,造型构图空间处理,黑白巧妙运用皆不与人同,开创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之新境界。有着博大而深厚之草原本土人文资源,有着本体文化所造就之民族自尊与自信,自然与心境交融后自我思想大自在、大自由之抒发。在题材上寻求新颖笔墨语境,以大幅规格创作成品,如作品《克旗春润》、《夜雨瞒人去润花》、《溪山秋色》、《东山之夜》《山里人家》,《坝上草原》,《草原残雪》等。

参加中国美协大型展览,多次入选或得奖,主流展览评委之认可,证明刘凤林草原作品之肯定。今人皆称刘凤林为“草原画家”。2019年在悉尼,天南地北赤峰人春晚组委会,联合澳大利亚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内蒙古书画展上,刘凤林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

艺海无涯,幸而有你。刘凤山经过不断探索与尝试,吸收东北的人文特点,找到表现东北人性格的表达形式,并有着区别于他人幽默的特征,形成了自家之法。刘凤林感情细腻,心静内敛,善于思考,与草原有着不解之缘,独特的草原风格,富含时代特征与山水精神。刘凤岐属于立足文化传媒,也书也画也文,相得益彰。

丹青炫彩,翰墨飘香。明代董其昌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刘凤岐三兄弟,自甘寂寞,潜心学问,硕果累累,成就斐然。“转益多师是汝师““没有形的神是空的,没有神的形是死的,以形求神,神形兼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书画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创造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他还表示,以书画为媒,用笔墨抒怀,描绘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投入到了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宽广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生动、清新和万千气象。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继续用画笔构绘出行云流水的河山;用颜色闪耀出天地万物的生命;用着炫墨的纸张,将心印在纸上,漂染着草原画的气息。身在内蒙古的刘凤岐就不必说了,在外地的刘凤山、刘凤林说,更希望家乡的书画事业根深叶茂、家乡的艺术沃土可以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把红山文化发扬光大,创作浓厚的艺术价值,表达人民满满的幸福感。(资料来源“天南地北赤峰人”公众号朱晓宇吴秋雨等)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