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行业十篇

时间:2023-03-27 23:3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具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具行业

模具行业篇1

【关键词】模具产业 模具行业 模具企业 模具制造 模具技术

现代产业里,模具产业的地位相当于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因为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和建筑着五大支柱产业,都要求成熟的模具产业来与之配套,像现在人们关心的电气、汽车等,60-80%的零部件都是使用模具来制造完成。所以说模具产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制造业的兴衰都不为过。模具行业的发展的快,也会带动其他制造的快速发展,它对于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目前,深圳等沿海地区模具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已成为中国塑料模具行业的领头羊和行业中心。随着中西部地区加快了发展工业制造业的步伐,中西部地区开始重视和大力发展模具行业,以适应中西部制造业的需求。随着全球制造业中心加快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估计在15年内,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会发展成为世界模具中心。现在仅浙江东部几个城市,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已达10万余人,模具年差值达90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纵观全国,这项数字又该多大?

模具业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似乎遇到了瓶颈。模具技术发展缓慢,知识单纯扩大了从业人数和生产模具的企业数量。在模具技术革新上以初步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模具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与制造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荣未被俱荣,但一损必定俱损。国际模协罗百辉认为,模具业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可以用唇齿相依来形容,我国的模具产品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模具已中低档为主,技术含量比较低;高端的模具主要依据进口,我国模具缺乏国际竞争力。模具技术含量低,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的缺乏,在于缺乏核心技术。模具行业总结出来,出现了七种有待改善的现状:

第一,国内的模具生产商生产设备良莠不齐,有些进口设备,生产的模具相对比较精确,而有些小的企业,购买大厂家淘汰的生产设备,生产一些比较粗糙的模具,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国内模具的整体精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国内模具生产所使用的材料也难以与国外厂家对抗。在热处理工艺环节,国内模具多采用2Cr13和3Cr13材料,而国外厂家则采用了专用的模具材料,仅此一项工艺,国外厂家就把国内厂家比下去。因为专门的模具材料通过热处理工艺环节,使得模具的综合机械性能、耐磨、耐腐蚀性能及抛光亮度都得到提高。这些性能的提高,增加了模具的品质和使用寿命。特别是对于要求精密的产品,这些优势将更加明显。

第二,中国的模具行业缺乏行业标准。由于中国的模具行业起步比较晚,而且行业分布零散,导致生产商之间各自按照各自的标准来生产模具,只要满足客户需求即可。但是随着制造业却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行业标准,各自生产的形式无法适应制造业的需求。后来模具从业者意识到这个弊端,开始逐步完善行业标准,但是基于全部比较晚,这项工作还是远落后于外国。到目前为止,国内模具标准件的覆盖率仅有40%~45%,而国外的标准件覆盖率已达到80%左右,可见国内模具行业与外国模具行业的差距还有很大,国内模具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三,人才需求缺口大。模具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高职院校或者培训班里上几天课就可以的。而且各类学校软硬件设备有限,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导致了学生也存在着参次不齐的现象。模具技能需要从业人员经过实际的工作经验来磨砺,来提升。不是工作一两年就可以掌握模具工艺技术的。模具行业缺人才,不光缺乏普通岗位的人才,更缺乏拥有精艺技术的高级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抑制着模具行业的长远发展,它将是模具行业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瓶颈。

第四,模具行业需大力改革。模具行业前行缓慢,各从业人员开始探索解决的方法,都在开始尝试调整模具产品的结构组成。国内缺乏高精度、长寿命的高端模具,各模具生产商应该看到行业短板,瞄准行业发展大方向,吸收模具工艺人才,抓紧对高端模具的研究与实现。应该拓展塑料模具和压注模具所占的比例,培养自己的人才。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控市场,淘汰产能低,质量差的生产厂商,留下产能高,工艺精湛的生产厂商,进一步提高国内整体模具厂商水平,加速步伐追赶国际水平。

第五,加大投入以强化创新能力。模具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不应该仅仅把精力投入的现有模具生产上,也应该注重对于模具生产生产设备的改进上来。模具生产工艺繁多,骨干企业有必要配齐从模具粗加工、热处理到各种精加工、光整加工、质量控制与监测等的整套设备,一般企业也应拥有数控加工设备,实现模具制造的全自动加工。并通过加强与科研实力的高校互动与沟通,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创新力。

第六,国内不缺模具生产企业,缺的是有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先进模具生产技术的企业。目前模具生产企业大多是民办企业,资金不够雄厚,无法花大力气、搞成本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都停留于中低端市场,加剧中低端市场的竞争,而拱手让出了高端市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外企业在高端市场独领。所以强强联合是民企和模具行业发展的趋势,强强联合,增加了企业人才培养进度,增加了投资的资金,必将进一步推进模具行业在高端产品的竞争力。

模具行业篇2

关键词:模具行业;现状;培养方法

一、模具制造行业人才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国模具制造行业虽然从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但从业人员中,仍然较多为农村和乡镇的打工人员,初中、高中和中职院校毕业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上岗前才对他们进行模具方面的培训,上岗后,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但是,其技术比较单一,只懂得某一个工序的加工,其专业知识不全面,缺乏深度,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和信息化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模具行业的发展也必须进行技术改革。模具技术人才应是掌握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CAD/CAM/CAE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多门类技术,技术含量甚高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模具行业这种既会计算机又懂技术还能熟练操作机器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着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

二、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岗位技能突出实用原则

1.以生产技能为主线,课程设置紧扣专业

首先,课程的设置应满足模具行业多岗位转换和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其次,该课程体系应使学生具有知识深化、扩展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三,在增加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同时,应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协调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深化专业课,开设特色课,减少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和缺乏实用性、针对性的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如使用CAE分析软件,他涉及材料、注塑工艺、数学、计算机、英语等多个科学,需要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来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不断创造、创新的能力。对于模具结构、注塑工艺、材料等相关知识,通过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将不同课程科学整合,既发挥各类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实用型和创造型人才。

2.依据综合职业能力,改进模具专业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尽快完善校内模具专业实验室与生产性实训场所,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边做边学,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理论与实训合一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的建设,建立3D打印实训室,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多下企业,到企业去参观和顶岗实训,多方位培养学能技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 构建产学研结合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1.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结合双赢平台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工作。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须通过校企合作来进行,学校可以在校外设立模具专业教学指导教研室,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工程师对学校模具专业教学进行指导和参与教学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训意见,便于学校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的技术专家、工程师专业教师保持密切沟通,使学校对培养模具专业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使专业更贴近市场,毕业生更适应就业岗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与企业合作办学是模具人才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证,没有企业的参与,办学如同闭门造车,不可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模具人才。

2.发挥桥梁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多维空间

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校与企业建立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既缓解企业的人才培训成本,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观炼。学校也可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向企业输送人才。学校应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新动向。

四、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创建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师资是关键,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构建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有扎实的模具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学校,要改变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积极培训师资,采取措施,形成制度。制定近期师资建设与发展目标,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及相关职业资格培训;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培训,针对新分配及调入的青年教师必须在实训基地锻炼一年;有计划将骨干教师送到产学研合作基地或模具先进技术密集的地区进修、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行业UG、PROLE 模具设计常用软件培训,3D打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学校从企业引进多年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当老师。引进模具企业和模具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懂理论、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做兼职教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采取“合作教育”的方式,从而改变职业技术学院单一的师资结构。

五、依托行业协会,构建“双证”职业教学体系

模具行业篇3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 产品质量 自动化

自1967年英国研制出世界第一条FMS以后,其优越性为世界所瞩目,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技术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的机械制造装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生产周期短、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的加工需求越来越多。

模具工业是工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装备。然而模具加工工艺复杂,并且使用的设备也非常多,产品品种繁多,交货期短,属于小批量加工生产,并且过度依赖熟练模具工,对经验要求较高。模具企业要想改革,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固定的制造模式,寻求新的制造技术来满足市场需求。

以机器人制造单元为代表的柔性制造技术,在模具企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模具小批量的生产需求,对提高模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柔性制造系统的分类

1.柔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

FMC主要是NC机床(一般为加工中心),可以运行数小时无人看管,它是柔性制造的基本单元,多个FMC可以组成FMS。由于FMC规模小,建造成本低,建造周期短,见效快,适用于广大的小企业,通过更换不同的夹具与刀具,以适应不同形状产品的加工。

2.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uring System)

多个柔性制造单元就可以构建一个柔性制造系统,同时再配套相应的工业机器人、输送链进行物料的运输,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下就可以进行多样化的产品加工。

3.柔性制造工厂FMF(Flexible Manufacuring Factory)

柔性制造工厂主要利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生产过程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仓库保管等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该工厂可以实现无纸化和高度的无人化,全部由机器人来完成,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可以加工的产品品种和产品批量,对以上三种柔性制造系统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柔性制造系统分类及对比

二、模具行业柔性制造系统及其组成

目前通用的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主要由加工中心、模具精雕机、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车铣复合中心、磨床、工具铣床等机床来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人工装夹问题

目前的主要装夹方式有平口钳、专用夹具、三爪卡盘、通用组合夹具等,效率低,装夹的过程中设备是空闲的,并且人工装夹稳定性差。

2.人工对刀问题

目前的主要对刀方式有光电寻边器对刀、铣刀试切削对刀、光学对刀仪等,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才能精确对刀,浪费时间。

3.人工检测问题

目前的主要检测方式有游标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仪,耗费时间、易出现误差、工件合格率不高、浪费材料。

可以通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装具有统一接口的模块化夹具,完成相应模块的柔性加工,工件安装在专用的虎钳上,定位靠其背部的定位槽完成,夹紧由拉钉和钢球实现,整个加工过程只需一次装夹即可,减少了重复装夹带来的误差,并且可以在加工过程中,连同夹具到三坐标测量机上在线测量,实时的调整加工的吃刀量,保证工件一次加工到位,如图2所示。

图2 柔性制造系统的系统构成

通过对现有数控机床的各部分功能分析并进行改造,经过设计整合后重新布局的车间规划图如图3所示。

图3 柔性制造系统的设计布局

该柔性制造系统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物料输送链、清洗站等,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加工系统。主要由加工中心、模具精雕机、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车铣复合中心、磨床等组成。加工中心设置有接触传感器功能,它可改善整个加工中心功能,如自动定心、孔径自动测量、刀具磨损自动检测,自动消除间隙、X、Y、Z基准面位置自动补偿,刀具寿命监视、自动更换设备用刀具、故障监视与诊断、自适应控制。

(2)物料运输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实现物料以及加工刀具的存储和搬运,包括工业机器人、横走式转运机械手、轨道等构成。机器人工件运输小车与机器刀具运输小车,具有相同结构,都有电磁导向装置,具有高柔性,能满足物流变化。机器人工件运输小车担任机床与装卸站之间的托扳交换,以适应不同加工的需要。刀具损坏时,按照紧急刀具更换命令,及时从刀具室领取新刀具更换。

(3)CAD/CAM系统。其总的功能是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控制集成化,自动处理加工与生产技术信息,提高生产准备效率,帮助生产部门有效地选择NC机床、设计夹具与刀具,制定加工周期,确定加工程序,准备NC数据等。

(4)信息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调度、规划、分析和管理,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和反馈,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适应不同批量加工任务的调度及优化。

(5)产品质量检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三坐标测量机,再配合条码扫描器和工件自动识别系统等来完成在线的自动检测。

(6)外部设备。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装卸站、清洗站、刀具室与自动排屑系统等。

三、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及发展前景

柔性制造系统改变了原有的、固定的、制造模式,基本实现全自动化地完成工件的加工,并且能够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并且可以随时改变加工工艺,完成不同产品的模具。

(1)提高模具加工的生产效率和模具产品的整体加工质量,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保证交货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通过改变工装夹具,走形制造系统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对工艺路线进行调整,来完成不同的模具,提高了模具企业的市场响应力。

(3)大大提高了模具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和反馈,从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适应不同批量加工任务的调度及优化。

(4)随着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机床的空闲时间基本消除,根据调度,提高了企业各种机床资源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张欣,郑永康.一种柔性数控加工系统的概念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3(8).

模具行业篇4

[关键词] ESL模型 家具行业 改进建议

2007年我国家具行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额221.46亿美元。同时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贸易政策调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接受着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兴起,分享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市老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了消化外部不利影响的盈利空间。本文拟用ELS模型对中国家具业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支持家具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改进建议,以供家具业参考。

一、模型回顾

ESL模型又被称为揩快债模型,由卿放、干胜道于2003年提出,具体模型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EBIT/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EBT/EBIT)]×(资产/净资产)×(EAT/EBT)=盈利创利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乘数×(1-所得税率)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EAT为税后利润,EBT为税前利润。

该模型认为,由于各国税收方面都实行国民待遇,因此所得税率差异不大,而用三个因子来分析不同企业的盈利模式差异:(1)营业创利率,表示企业从市场中的揩油水平,反应企业的效率(Efficiency);(2)资产周转率,体现企业资本的运动速度(Speed);(3)财务杠杆乘数,反映企业资本结构政策和对风险的态度,体现借力的程度(Level)。ESL模型通过这三个因子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探寻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产组合的企业所适应的盈利模式,及揩得多、跑得快、善用债的方法。并给出了八种不同的ESL组合模式,其中最优的为三项因子都强,这也是家具行业所要追求的组合模式。

二、应用ESL模型进行的家具行业实证分析

国内家具行业上市公司共有六家,其中大亚科技由于其家具类产品在主营业务中所占比重不高,S*ST光明为被特殊处理的个股而被排除,现以其余四家为样本进行分析。下表显示了四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

研究思路:根据ESL模型,分别计算各企业的三个盈利模式影响因子,再按年份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 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以揭示企业差距的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由数据CV得出,尽管为同一行业,但是四家公司各项财务指标的差异还是颇为明显,所以利用ESL模型对家具行业的盈利模式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E――企业效率分析及改进建议

从CV值来看,ESL模型的三个因子中,差距最为明显的是营业利润率。宜华以稳定的20%以上的营业利润率遥遥领先。家具业初期以量的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已不能再为企业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制造、装配环节由于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取替,利润空间狭小。为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成为应对产业格局及消费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只有依靠技术研发,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积极进行产业模式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保障企业稳定持续的增长。家具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提升产品设计、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当技术的创新和概念的创新相得益彰时,企业才能享受品牌效应带来的高附加值。

2.S――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及改进建议

在体现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的资产周转率方面,兔宝宝三年蝉联首位。为了提升一定时间内资产转化为收入的速度,企业应该优化产业链的每一环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家具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企业,木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有着确保充足、低廉木材资源的战略定位,企业应建立上游原材料配套产业整合资源。在整个运营环节导入JIT生产方式,将精益思想贯穿于整个企业流程中。根据企业目标和能力合理细分市场,确定合理的营销战略。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降低成本,提高客服水平,加速产品流通。在交易时,要考虑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资金回笼安全的影响,使用现金折扣等措施鼓励客户尽早还款,建立客户档案,有差别的提供商业信用,减少坏账损失。

3.L――企业借力程度分析及改进建议

从财务杠杆乘数来看,四家上市公司的差距在逐渐缩短。2008年家具业的自有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基本持平,这在宏观经济波动的环境下可以保持企业财务的安全性。但家具行业的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即其破产清算及担保价值较大,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家具业可以适度提高负债率。企业应建立适度的长期化负债结构,规避短期借款比重过高带来的财务风险,根据项目分析、调研,合理确定资金需求的数量和时间,协调长短期负债的比重,以保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卿 放 干胜道:ESL:企业盈利模式分析方法.四川会计,2003.12

模具行业篇5

值此中国模协成立30周年之际,10月25日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了有300人参加的“2014中国模具行业大会”。“2014年中国国际模具产业发展论坛”、“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和模具出口重点企业会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晚会”为本次大会的主体,中国模协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贯穿于整个会议。企业家、专家、行业机构同仁等齐聚首都,共襄模具行业盛事。

“2014中国模具行业大会”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丰富、国际化规格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行业盛会。会议围绕国际制造业及模具产业发展方向及趋势召开,“国际模具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模协邀请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有关机构组织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就国际制造业及模具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做了主旨报告。

“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和模具出口重点企业会议”“中国模协七届三次理事会”还举行了重要的授牌仪式:并颁发了中国模协七届理事会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副会长单位、会长单位标牌;举行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和模具出口重点企业授牌;2012-2014年度“精模奖”颁奖及模具装备、软件、材料针对模具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供应商”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再次展示了模具制造及装备的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支撑的作用。

大会期间举行了《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画册》首发式,让模具业内及关心模具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同仁感受模具行业30年的变迁及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崛起中的中国模具工业》电视片首播活动,生动的再现了今日的模具制造大国形象。

2014年也恰逢DMC中国国际模展30周年,这一由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和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行业展会经过几代人的坚守与努力,已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模具行业展会,是最能充分展示和代表我国模具行业发展和水平的平台,具有国际影响力。明年DMC2015中国国际模展依然将保持高水准的展出展品,并特设“成形设备与模具一体化展区”和“自动化装备展区”两大展区,辉映新一届展会“机床、成形工艺与模具一体化”的主题,为服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引领模具行业发展打造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行业平台。

模具行业篇6

展会共投放媒体广告达141家 ,其中专业媒体69,公众媒体72家,实施地毯式宣传推广,特别针对制造业集聚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川渝地区以及工业产业园、高新技术区、自贸区和高校进行深入广泛宣传。本届展会的国际交流与宣传覆盖欧洲、北美、亚洲、俄罗斯、中东、印度等全球各大机床、模具用户采购集中地;同时向海外相关汽车工业协会、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电子协会等海外重要行业协会发布DMC2014模具展信息,并邀请了北美压铸协会、美国金属精密成形协会、美国汽车设备制造商协会及旗下会员前来参观DMC2014。在为展商和观众服务方面,强化VIP定制服务、推出APP、微信、微博、腾讯营销QQ信息化展会服务,并全新改版了官方网站,实行预登记观众展前投送入场胸卡,营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界面和互动平台,将DMC传统制造业展会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为展商和观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首度将上海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Auto PartsShanghai2014)与DMC2014同期同博览中心举办(2014年6月5至7日,W1-W5馆),使汽车零部件与模具、装备两个紧密依存行业的企业达到亲密互动,实现携手共酿行业交流合作盛事格局。为对接同期举行的上海国际汽车零部件展(APS2014),推出的DMC2014汽车模具与汽车轻量化成形制造论坛等交流报告会,全面展示汽车模具技术创新在大型数控多工位自动化冲压模具、铝镁合金压铸模具,汽车内外饰件、车灯等高品质外观件等塑料模具方面的应用成果,银宝山新科技公司、一汽铸造公司模具设备厂、江苏泽恩模具公司,三家汽车模具企业为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及其装备供应商报告了最新模具技术,深度的交流空间实现了零距离的上下游对接交流。DMC2014与APS2014的展商与观众共镶对接大会。

本届展览会的主题为“展”“会”结合 合作共赢。DMC2014展会开幕前日,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主办的2014“精益制造?成形技术与模具”报告会和亚洲模具协会联合会(FADMA)与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亚洲模具发展论坛”在上海宾馆隆重召开,为第二天DMC2014拉开序幕。由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承办的2014年亚洲模协联合会年会(FADMA AGM2014)也在展会期间举行,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模具协会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参加了2014亚洲模具发展论坛,参观了DMC2014,并与中国模具行业交流信息、探讨合作共赢,为DMC2014展览会进一步提升了国际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中国模具钢产品与应用新技术论坛、DMC2014汽车模具与汽车轻量化成形制造论坛、2014(第三届)国际医疗器械先进制造技术论坛、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橡胶模具委员会2014年年会以全新的会议组织形式到来DMC2014、互联网时代的海尔模具积极打造产业生态圈-研讨互联网时代模具企业转型革新等盛会热烈举行,内容精彩纷呈,搭建了一个深度交流、行业对接的广泛平台,在推进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国际交往与经贸合作、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积极工作,提升竞争力(详见各活动专题报道)。

展览会期间继续开展了模具行业奖—(2012-2014年度)“精模奖”的评定,本次“精模奖”共评出一等奖23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35项,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研发投入,行业产品优化、人才提升等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使得模具企业通过竞技的方式提高模具精密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DMC2014“精模奖”颁奖活动将于2014年10月在北京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期间隆重举办。

DMC2014展会期间,对参展的模具水平和模具制造技术进行了评述,重点是通过参展技术和产品来解读当今世界模具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模具成形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进步和发展,指导我国模具行业在精益制造、自动化技术、成形工艺-机床-模具一体化集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期将开展行业评选“优秀供应商”活动,对参展的模具制造设备、模具设计制造软件、模具材料等进行评选,以达到引导采购、加强上下游交流,开拓国内外装备及模具采购市场、推进企业交流技术。这必将使企业通过展览和交流达到了了解前沿制造技术发展、提高模具精密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展品丰富 布置精心,模具制造装备与新技术全面展示

本届展会展品囊括了几乎所有国内外模具行业及其精密加工设备的全球品牌企业,展品围绕模具制造设备技术为核心。本届DMC2014形成以精密制造技术设备为主体、模具为支撑, 模具制件成形与高效生产、自动化为行业导向。DMC2014的E1\E2\E3馆以精密加工设备为核心,集中展示金切精密及特种加工机床、测量设备、机器人、自动化集成技术、CAD/CAM/CAE 集成及信息化管理技术和快速3D增材制造技术等。展品中用于加工模具3D 型面的高动态性能机床,模具加工设备大工作台、加大Y轴Z轴行程、大承重、高刚性,高一致性,将充分展现其高速、高动态精度、高刚性、热稳定性、高可靠性,大程序量、网络化以及与之配套的控制系统,各种先进软件对机床的整体性。DMC2014将显示世界机床朝着高速化、精密化、高性能专业化、系统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的应用。

模具的质量保障、流程控制要依靠测量设备实现,DMC2014将展示多种测量技术的复合应用,当前模具加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在线测量、单件高精度并行加工、少人化无人化加工控制;模具制造在提高精密程度和信息化化水平上,逐步深化CAD/CAE/CAM 信息网络制造技术一体化能力。模具制造自动化时代已经来临,在精密加工设备单机连线、在线测量的改造已是模具企业普遍的行动,随着模具企业产业链的延伸,新工艺的使用、成型设备、制件整形设备(如激光切割设备)以及装配自动化设备的展出也十分活跃。

模具行业篇7

据统计,全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相当比例的传媒、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都集中在“事业单位”的大旗下。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深水区,涉及面广,是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改革和企业改革后的最后一个堡垒。2006年,国家选择广东、山西、浙江、上海、重庆5个试点省(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今年5月,中央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部署。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着力消除制约事业单位发展的体制,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改革试点之一的广东,2007年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选择部分省直原依(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试点。2008年后,完成全省事业单位模拟分类和匡算。2010年,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在改革试点中,广东明确提出了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服务、从事经营服务事业单位分类办法。并将公益类事业单位细分为三类,对其中的中小学、乡镇卫生院等进行财政兜底全额供养。在此基础上,进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和法定机构试点工作的探索,创新了事业单位治理模式。

案例内容

6月22日,广东省印发《关于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在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设立以本单位以外人员为多数的理事会,作为决策和监督机构,在不改变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履行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理事会有决策监督权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以依法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和承担职责,实现事业单位宗旨和职责为目标,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等相关制度安排。《意见》指出,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单位,主要选择直接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社会关注度较高、利益关联方较多且机构规模较大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并涵盖不同的行业领域。

决策层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理事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单位、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其中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单位,本单位以外的人员要占多数。理事会具有拟定和修改本单位章程、发展规划、重大业务事项、管理人员任免或任免提名、审议批准财务预决算、职工收入分配方案等广泛的权力。

社会精英理事不取酬

改革主要是吸引社会精英参与事业单位治理。《意见》指出,理事的产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代表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组织的理事一般由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组织委派,代表服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理事原则推选产生,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行政负责人以及其他负责人可以确定为当然理事。《意见》规定,理事不得凭借其身份,从事业单位牟取个人不当利益或领取作为理事报酬。

理事会下设管理层作为执行机构,理事会之下还将设咨询委员会或战略、审计、财务、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服务事项涉及公众普遍需求,承载较多公共利益以及可以依法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可设置1~2名监事,负责对本单位的财务以及理事、管理层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此外,《意见》还通过建立和完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制度、重要信息公开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管理、运作和监督的渠道,着力构建内外结合的监督新机制。

开展法定机构试点

法定机构是根据特定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设立,依法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或者公共服务职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共机构。7月2日,广东省编委印发《关于在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开展法定机构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根据该指导意见,广东省将从现有事业单位中选择一批推进法定机构试点。首批已选择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作为试点,待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原则上,每一个法定机构相应制定一部政府规章或者地方性法规,对机构的职责任务、组织架构、管理运作、监督机制等事项进行细化规定。法定机构享有独立的人员使用与管理、经费筹措、绩效分配等法定事权,依法自主办理有关业务,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法定机构业务特点的不同,将法定机构分为主要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和主要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两种类型。

案例评估

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绝大多数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单位负责人由政府任命,国有资产投入无人监督,事业单位兴衰由政府承担。中央明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特点,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作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广东此次无疑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但也要看到,伴随着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与转型,新旧矛盾和问题交织,事业单位治理模式创新仅仅是个开始。现有事业单位与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整体进程不相匹配,在制度设计上应尽可能防止缺陷,与此同时,还要强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的彻底性,深化内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改革,使事业单位真正适应达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增强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

相关链接

模具行业篇8

行情水涨船高

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业装备,属于高新技术产品。从2005年开始,劳动部就已经将“模具设计师”列入了的新职业中。虽然这个职业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但其实模具设计师在我国已经至少有20年的历史了,只是模具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工种,而只是生产制造业里的一个环节和工具。近年来,中国模具工业高速发展,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模具设计师才因此成为众人热议的一个“新”职业。

模具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企业模具的数字化设计,包括型腔模与冷冲模,在传统模具设计的基础上,应用数字化设计工具,提高模具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等。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产品生产出来之前先做出一个模型,而模具设计师就是设计这个模型的人。

虽然看似摊到每一个产品上的成本并不高,但一个模具的价钱往往很高,一般的模具三四千元,贵的要几百万。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康师傅的一套矿泉水瓶的模具为例,就要300至400万元。而目前专业的符合高水平要求的模具设计师人才严重缺乏,更使得模具设计的成本水涨船高。

纺锤型人才结构

其实,模具设计是很复杂的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套模具之间必须恰到好处地配合。比如一个小小的随身听就需要近百套模具制作出来,每一个配件之间的接口都要严丝合缝,更不用说类似汽车、飞机等复杂机械对于模具的高要求了。据业内的专家表示,虽然现在从事模具行业的从业者很多,但是人才结构却并不合理,呈现出一种“纺锤型”的人才结构――模具设计人才属于短缺的高端人才,绘图员、机床编程人员是人数最多的“中间部分”,熟练的模具操作工人则是模具行业里比较紧缺的低端。很多技校虽然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但培养的人才大都是低端操作工人,高端的设计人才愈加缺乏。

上海某职业技校的老师表示,由于目前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模具设计人才远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模具设计师已成为人才市场最紧缺人才,职业技校方面也正在逐渐改变教学思路,尽力培养高端人才。“据我所知,尽管现在许多企业打出‘高薪诚聘’的招牌,最后也难招到合适人才。”

收入与经验挂钩

在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广东省,大约有6000多家模具企业,存在超过40万的需求缺口。据行业内的薪酬平均水平,普通模具设计师月薪为4000元左右,高级模具设计师由于数量少,月薪一般超过8000元,如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年薪往往超过10万元,有时候月薪过万。

业内专家言简意赅地描述了模具设计师的工作――在客户拿出产品的设计图纸后,设计出产品的模型,因此对于“经验”的要求甚高,这也是衡量设计师是否“值钱”的关键标准之一。

某制造行业的老总告诉记者,一般企业在招聘时,都不需要刚刚毕业的学生,而是喜欢有二至三年工作经验的“熟练操作工”,以免去复杂而繁琐的培训过程。行业内几乎所有设计师都要到车间实习操作,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经验。做了设计师之后,也要对一个模具产品全程跟踪。尤其在模具正式上流水线前,设计师都需要亲自去车间看装配,只有当客户验收成功后,工作才算结束。但这位老总也承认,年轻的设计师的确在数字化的电脑操作上比年长些的老设计师更胜一筹。

培育模式亟待改革

现代化的机械制造要求,使得模具设计师工作对于数字化的要求也甚高。除了数字化制图,模具的数字化设计、分析、仿真之外,产品成形过程模拟,定制模具设计标准件及标准设计过程,模具生产管理等过程,也需要全程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实施。

模具行业篇9

为了深入了解市场,获取社会对模具人才需求的情况,明确学院模具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汽车工程系模具教研室对湖南省内国有、民营和外资等企业模具技术人才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抽样调研。

一、调研活动开展情况

(一)调研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近年来,我国的职业院校培养了大量模具技术应用型人才,许多学生已取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各种证书,为什么我国的模具技术人才仍然非常短缺?教育部门培养的模具技术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2.企业到底急需什么类型的模具技术人才?对其知识和技能结构有什么要求?

3.目前,我们的职业院校的模具教育体系现状如何?是否能保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模具技术人才?如何深化模具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二)调研的进程

1.对部分职业院校的调研。我们对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十几所所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培养现状、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模具技术人才技能考核体系、模具教育教材建设等方面。

2.对部分企业的调研。组织开展了对湖南省内国有、民营和外资等企业模具技术人才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抽样调研。

本次被调研的企业共计69家,其中,国企57家;民营企业4家;外资企业5家;其他(合资、股份制)企业3家(见表1)。

被调研的大部分企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模具技术人才的工作岗位分类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可把模具技术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1.“蓝领层”模具技术人才。“蓝领层”模具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模具的具体制造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模具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是模具技术人才。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模具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模具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模具的制造、日常维护知识。

2.“灰领层”模具技术人才。“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模具制造的工艺人员和模具设计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模具技术岗位中占25.0%。

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

3.“金领层”模具技术人才。“金领层”是指具备并精通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能自行完成模具的设计、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模具机床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模具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上述三个层次的模具技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架构比较完善,对模具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研发、工艺编程、操作、维修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而大量个体、私营、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比较精干,各技术岗位人员数量不太多,更加需要既精通模具加工工艺、设计,又能熟练操作模具机床,同时对模具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的模具人才。

(二)模具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研数据表明,59.6%的模具技术人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1.4%为大专学历,仅有8.9%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1%。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模具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三)模具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模具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36.3%,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48.3%,从社会招聘占15.4%。这说明:

1.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模具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模具人才的要求。

2.模具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也要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模具技术培训。

三、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预测

(一)模具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的重点行业

1.军工企业需要大量模具技术人才。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我国军工企业整体形势不太景气,军工企业的模具人才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失严重。由于模具人才匮乏,军工企业数量有限的模具机床也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国家装备制造业是模具机床应用大户,也需要大量模具技术人才。这些企业近年来效益较好,任务饱满,但企业技术与设备的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无论是模具机床操作人员、模具加工工艺编程人员,还是模具机床的维修人员都很缺乏。

3.模具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由于湖南省模具生产厂家相对不集中,且大部分全能厂的工模具分厂(车间)生产的模具属自产自用,市场化程度低,企业之间的生产技术协作比较差,因而模具生产周期比较长。

4.我省大力推进汽车产业的发展,而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高档模具设计制作水平不足。尽管湖南省拥有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湖南同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大三佳(湖南)模具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模具企业,但从整体来看,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高档模具设计制作水平还较低。企业拥有精密数控加工设备的比重还不大,CAD/CAE/CAM技术的普及率不很高;许多先进模具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

(二)模具技术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

1.“蓝领层”需求数量大,但相对比例将会有所下降。在我们所调研的企业中,虽然大部分企业目前只要求操作者能熟练操作机床,程序由专人负责编写,但随着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高效利用,已有企业对“蓝领层”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部分企业(如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已大规模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模具机床的操作。

2.“灰领层”模具人才需求的相对比例增加。随着国内众多老国企的改制,新的资金注入和制造装备的更新换代,企业中只会单纯操作的“蓝领层”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进口的大量高档模具加工中心需要既能设计又能进行熟练操作的“灰领层”来操作。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对“灰领层”模具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3.“金领层”复合型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模具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3.52%。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模具设备,需要大量设计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模具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4.29%和20%。

(三)对模具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随着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和模具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各层次的模具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对于“蓝领型”模具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

对于“灰领型”模具人才,模具设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机械基础,更加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精通产品的加工工艺,掌握模具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

对于“金领型”模具人才,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全面地掌握模具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具备模具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网络技术。

四、对职业院校模具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模具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模具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例如,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已对“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学校根据公司提出的培养目标,针对企业实际需要培养毕业生,在毕业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后,最后一学年双方在师资、教学资源上进行共享,学生全方位接触公司的模具产品,进行实际操作。这部分学生在公司工作后,上手很快,立即可走上工作岗位,很快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1.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其基础理论知识一般都比较扎实,但缺乏实际经验,为此职业院校应将他们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根据对模具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故障诊断和排除等方面。

2.职业院校要从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职称评聘政策上作适当的调整,在其他待遇上应与在校教师一视同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职业院校可直接在企业聘用模具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三)加强模具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1.要继续重视传统金工实习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具的加工制造,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一个模具加工人员,如果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模具人员。所以,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也同时应重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训练基地的建设。

2.建设模具技术实训基地。根据各职业院校的实力,建立一定规模的模具技术实训基地。在模具实训中心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模具技术实验实训设备,包括模具加工模拟培训软件,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接受模具加工技能基本训练的机会。

(四)其他几项具体建议

1.建议由教育部组织职业院校模具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时对模具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并对职业院校的模具技术专业的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

2.组织制订适合不同类型模具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指导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考核评估标准等指导性文件,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3.建议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制订和调整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使证书考核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适应,以有利于职业院校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模具行业篇10

关键词: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行业

中图分类号:TG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033-02

模具可以说是制造业的重要工艺基础之一。在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将模具制造列入了专用设备制造业。模具制造和使用在我国起步上并不算晚,但是因为企业分散、布局不够合理,最根本的是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不高,这些原因导致我国模具设计和制造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产业,缺乏产业的支撑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随着改革开放,这让我国模具设计和制造获得了发展契机,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尽管我国模具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受制于科技、工艺等原因,难以跟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对于高精尖的大型模具和专用模具还是依赖进口。

1 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概况

中国模具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兴起和日益提升的模具需求。近些年,我国的模具行业进行了全方位的体制化、制度化和机构化改革。一些大型模具企业更看好高端模具设计与制造产品。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数量和生产能力在逐年增加;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国有、合资、私营等模具企业涌现;从区域分布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模具制造企业相对集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相对较高。整体来看就是东部比中西部发展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发展快。

鉴于以上现状,提高科技工艺水平,强化企业内部机构调整,优化行业布局,产品结构向高精尖的高端模具产品发展,向国际水平靠拢进而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模具行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制造业发展和研究国际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发展大势,创新发展模式,合理布局产业结构。

2 我国模具设计制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 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问题分析

我国模具行业目前是规模壮大,品质不高,散乱差问题集中。模具的整体设计制造水平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横向比较来看,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就目前来看,模具设计与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供需不平衡,中低端模具设计制造供大于求,高端模具设计制造求大于供。国内模具生产企业的产品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七成左右,中高端模具设计制造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一半。

(2)我国模具生产企业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产自配,这一比例高达六成。在国外模具设计制造有七成是以商品形式市场运作。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内模具设计制造企业不论大小都追求全,而国外的企业更多发展方向是“小而专”、“小而精”,国外模具企业更侧重于在某一领域实现尖端科技水平。国内的大型、高精尖模具设计制造企业比例不足三成,国外五成以上都是设计制造该类产品。

(3)国内模具企业的设计制造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设计制造周期却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模具产品水平低主要是在模具制造的材质、精度、寿命还有结构等方面。

(4)模具企业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多,创新研发能力差,整体效益不尽人意。国内高端、专业的模具设计制造人员严重短缺,水平业较低,对于产品的创新研发不够重视,市场竞争能力差。有相关调查显示,国内,有相关数据统计,国内模具设计开发人员的年平均创造产值是约1万元,而在国外这一数字高达15~30万元,然而,我国相当比例的模具设计制造企业还采取作坊式企业管理模式,缺乏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思路。

2.2 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与国外差距产生的原因

(1)从宏观上来看,国家对模具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模具行业相关政策早有颁布,但是框架性政策较多,然而后期落地政策的执行细则缺乏跟进。国家在进行大范围的增值税改革,享受增值税的模具企业却较少。大多企业的税负依然过重,这就限制了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模具企业对设备要求和技术需求较高,缺乏高端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对企业发展影响非常大。另外,模具企业还缺乏灵活科学的金融

支持。

(2)模具设计制造企业专业人才短缺。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水平迅猛发展,能够接受、掌握并熟练应用的专业模具设计及制造人员非常短缺。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对人才引进和创新研发投入不足,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一些有能力进行研发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也在以创收为主要工作,导致模具行业投入少,创新研发滞后,人才短缺,因此行业发展速度滞后。

(3)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程度低。国内很多行业都存在唯“大而全”、“小而全”尊的现象。模具行业同样不例外。就目前来看,相关统计显示,商品模具的仅占四成左右,六成都是自我配套使用。模具行业标准不统一,标准件的覆盖率较低,这就导致生产资源的浪费,企业投入成本巨大,收货甚微,这也是制造周期长的原因之一。

(4)模具原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模具原材料质量的高低影响后期模具制造的质量、寿命以及成本。国产和进口模具用钢之间差别就很明显,塑料、板材、相关配套设备的性能差也都会影响模具成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我国经济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的兴盛我国模具市场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模具制造企业的产业转移趋势也已经出现,鉴于人工、原材料等成本优势,一些跨国企业也开始进入国内进行相关模具的采购。这都为我国模具制造企业和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市场前景较好。我国模具制造业也应从自身水平提升着眼,不仅要成为模具制造业大国,还要成为模具制造业强国。

3 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对策及方向

3.1 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对策

从国际模具行业发展来看,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大型化、高精尖、复杂程度高、性价比高。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制作周期逐渐缩短。模具企业将成为技术、品牌产品、人才专业、国际化经营的集合体。

3.2 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高质量覆盖件模具。世界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汽车产销大国。冲压模具占据了模具总量的四成以上。于此同时,工程机械、农用机具等也是重点方向。

第二,精密冲压模具,大型精密塑料模具。多工位级进模和精冲模代表了冲压模具的发展方向,精度要求寿命要求极高。也占据模具市场大部分额,约四成左右。汽车、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等等都会应用塑料模具。随着人们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提升,塑料模具的工艺水平也面临挑战,企业需要快速提升科技及工艺

水平。

第三,主要模具标准件。目前国内已有较大产量的模具标准件主要是模架、导向件、推杆推管、弹性元件等。这些产品不但国内配套大量需要,出口前景也很好,应继续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怀亮,陈德焜.网格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4,( 1).

[2] 林建平.我国汽车模具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机械工程,2003,(24).

[3] 陈跃新,顾超.要重视模具、数控技术人才培训[J].成才与就业,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