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的贞节牌坊

题记:接老家政府的通知,安徽电视台要拍个纪录片,其中涉及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市委宣传部通知中明确要求采访许村后人许琦。接到通知,赶回老家。

在我家老屋里接受采访:

 



 匆忙中做了手记: 

             血泪、痛苦、怨恨--铸就贞节牌坊

  牌坊,记载着徽州曾经有过的辉煌,也记载着曾经有过的血泪。据统计,徽州一府六县,有牌坊一千多座,仅歙县就有四百多座,至今仍留存100多座,居全国各县之最。一座牌坊就是一座纪念碑,每个牌坊都有自己的故事。而牌坊的作用就是旌表德行,承沐皇恩,流芳百世,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在徽州的这么多的牌坊中,贞节牌坊约占一半。为啥徽州有这么多的贞洁牌坊呢?我想与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有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徽州的牌坊,包括贞节牌坊已经是作为一种并不多见的历史文化来遗存。宋代以来的徽州妇女,确实是不堪回首的。男人可以读书做官经商,驰骋天下,女人只能守在家中相夫教子,唯一能让她们青史留名,百世流芳的,就只有贞节一条路了。久而久之,贞节成为了徽州妇女的不懈追求。能留下一座贞节牌坊,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挣来一座贞节牌坊,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代价就是禁锢自己,把一生的欢乐、愉悦、欲望统统埋在心底,直至带进坟墓。即使这样,也不一定就达目的。受旌表的都是贞节妇女中的佼佼者,她们或是未同房就守寡,或是年轻丧偶抚孤成立,或是遇贼凌辱不从而死,或是夫死殉葬而去……还要家族有钱,肯出资建造,死后多年才能够建造那一座牌坊。

每个贞节牌坊的主人都有一段凄凉委婉曲折动人的故事,听者无不扼腕叹息。我们本不需要产生这样的故事,那是扼杀人性的悲惨故事,但历史却偏偏产生了。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依楼。徽州女子程凤娥在《长相思·信至》词中写道:“思漫漫,恨漫漫,无限离愁指上弹,翠被怯春寒,对栏杆,倚栏杆,一纸家书仔细看,函露语平安。” 很多的女子日日盼夫归,望穿秋水,一年又一年。

乾隆年间徽州才女汪韫玉的《鹧鸪天?听雨》,凄然凝绝,词云:“松籁萧条烛影幽,雨声和漏到西楼,金炉香断三更梦,玉簟凉生五月秋。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喑凝愁,疏帘到晓檐花落,滴碎离心苦未休。”这正是对古代徽州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一个叫泪珠的故事里,对坚守贞节者所负之重我们可略知一二,丈夫出门经商,妻子以刺绣度日,每年用余钱买一珠子以记岁月,并起名泪珠,待丈夫回来,妻子已去逝三年,所积珠子二十余颗,有诗曰:几度抛针背人哭,一岁眼泪成一珠

 按徽商三年准时回乡探亲三个月计算,即便男人按约归来,夫妻一生同居的时间也不过三年半,加上“女不践二庭,妇不再移天”,崇尚节烈的古徽州女人从思想和行动上都戴上了枷锁,古徽州的大多数女人是生生守了一辈子“活寡”。“一世夫妻三年半”,这含泪的土话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而她们含辛茹苦,扶孤守节的最终理想,则是修成正果,建一座流芳百世的贞节牌坊。更有甚者,年轻轻的就当了寡妇的徽州妇女,一生坚守贞操,守来的是独步黄泉,守去的则是逝水流年,空寂一生。

 

        



    话说徽州有个叫五嫂的徽州女人。

    出嫁的那一年,她15岁,端庄美丽,晚辈们都叫她五嫂。

    婚后第七天,五嫂为丈夫准备好行装。象大部分徽州人一样,丈夫在新婚不久便踏上了行商之路。象无数徽州女人一样,新娘送别了新郎,挑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也挑起了沉重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

    丈夫走后的第一年,五嫂在供桌上的瓷瓶里郑重地放进了第一枚山核桃。只要丈夫不回来,她每年都要往瓷瓶里放上一枚。五嫂相信:“鸟儿要归林,核桃树有根”,丈夫会按他们的约定回来。

    春去冬来,四季更迭,瓷瓶里的山核桃一枚枚在增加,丈夫却一直没有回来——他去了遥远的四川,据说是在贩运木材。每次来信,他都说会很快回来,但五嫂却一次次地失望。她心里明白,丈夫的生意一定遇到了困难,甚至连回家的盘缠都无法凑足。

    许多徽州商人都是这样,一去不返,永无归期。但五嫂坚信,丈夫会回来。她站在村口的香樟树下,长久地伫立着,望着江面过往的商船,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依楼。她幻想着丈夫会从某一条船上走下来,与她一起沿着熟悉的乡路回家。

    希望支撑着五嫂活下去的勇气,她里里外外忙碌着,养猪喂鸡,背柴拾草,茶山上闪动着她的身影,长长的街巷里响动着她的脚步……

    苦和累都不怕,最怕的是寂寞。凄冷的月光洒在空旷的大宅粉墙上,映射着黑门、黑瓦、黑窗,万籁俱静,只有风声和老鼠的爬动声。五嫂躺在床上,睁着双眼,望着斑驳的月光,辗转反侧。江水呜咽,如诉如泣;秋雨拍窗,点点滴滴。五嫂的思念滴不断,声声乱。

    思念是一条可怕的蛀虫,它吞噬着五嫂的心,也吞噬着她的青春容颜。

    又到了茶山飘香的季节,瓷瓶里的山核桃漫过了瓶口,苦苦煎熬的五嫂已经熬成了五婆婆。终有一天,丈夫的噩耗传来:他在一次贩木头时,木筏漂了捆,不幸葬身水底。

    祠堂里摆上了新的灵位,招魂幡在江边迎风飘舞,五婆婆跪在江边,把瓷瓶里的山核桃一枚一枚抛入江中,泪水也一如江水,滔滔不绝。

    一世夫妻只有七天,这就是五婆婆的故事,这就是徽州女人的故事。这故事只是古徽州女人无数辛酸的缩影。

    古徽州,美丽的背后有一群坚韧伟大但又麻木愚昧的女人,她们演绎的苦难深深震撼着现代人,

歙县城内新南街有一座“孝贞节烈坊”,造型简单,用材寒伧,是用砖头砌成,但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但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座牌坊,而且纪念的是徽州几万名节烈妇女。那是在清朝即将灭亡时,徽州府最后一任知府动用公款,建了这座牌坊,上面写着“徽州府属孝贞节妇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

65078这个数字如何统计,标准是什么,用的是什么程序?现在一概不知,但人们都相信,这个数字是符合实际的,可能还不止这么多。六万五千多节烈妇女,贞节牌坊只有几百座,可见立一座牌坊之难了。

 许村的节烈妇女有多少,没有确切的数字,但从记载来看,不仅数量多,而且经历奇特。许村现有8个牌坊,八座牌坊中有三座是贞节坊。彤史垂芳坊、“双节孝坊、“贞节坊”这三座坊的故事比那五座更令人回肠荡气。那五座坊蕴含的是荣耀、功名和自豪,这三座饱含的是血泪、痛苦和怨恨。这里有全国最小的牌坊和唯一一个妻妾同坊的“双节孝坊9人贞洁牌坊,还有一个不是牌坊的牌坊——墙里门。



进入许村,首先看到的是位于村口公路边的冰寒玉洁坊。清嘉庆十九年(1814)立,单间三楼,四柱冲天,宽 4,高5.5,花岗岩质,朴素大方,没有什么雕刻,西面大书彤史垂芳,东面大书冰寒玉洁,两面皆注旌表故儒童许可玑之妻程氏节孝

 



这座看似普通的贞节牌坊,许村人说出来的故事让人不知如何评说。

儒童许可玑病故后,其妻程玉芳貌美如花年方妙龄,多人曾相求另嫁,比如徽州府官员林太导和杭州府官员吴仕宏等,程玉芳均闭门谢绝。多少个清冷凄凉的夜晚,孤灯明灭,心如止水,从春到秋,从冬到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耗尽了青春年华。凭着一手好刺绣养家糊口,一心一意在家侍奉公公婆婆,直至二老终年。按当年的标准,守得住寡并不一定能当节妇,还要品行好,具备三从四德,程氏用一生的德行换来乡里的一片赞誉,后经徽州知府上报朝廷,恩赐建立这座贞节牌坊。

据说牌坊建设到最后关头,三楼的一个顶板,却是怎么都合不了缝。众人便怀疑该女不贞。程氏闻言来到工地,面对苍天诉说道:自己在一盏青灯自明灭的清苦寡居长夜里,确曾有过思春的念头,但仅仅只是念头而已,并未有过什么出格的行为。面对苍天,心如明镜,程氏确实是心怀坦荡的,说来也怪,当说完这段话,顶板就合缝了。生前就拥有了这座牌坊,也算是有了回报。

如果说程玉芳一人艰难守节传为佳话,那妻妾二人同守节当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了。

许村的另一座牌坊,是整个古徽州甚至全国最小的牌坊,却是实实在在的,牌坊名为双节孝坊。一座牌坊旌表两个节妇,除徽州府那座65078人的以外,尚无第二座。

这个最小的牌坊,现在挤在两户人家的围墙之间,显得更加矮小。这座牌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双柱一楼,中间是个月梁,宽2.9,高4.7。牌坊虽小,却也是圣上旨意,平板中部立着一个圣旨牌,牌上立一小宝顶,字板注:旌表故民许俊业继妻金氏妾贺氏双节孝坊

我们注意到程玉芳那座“彤史垂芳(冰寒玉洁)”牌坊是在清嘉庆十九年立,这一座牌坊是在清嘉庆二十五年立的,相隔仅六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许村拥有两座贞节牌坊,出了三位节孝烈女,不知是喜是悲了。

村中传说,当年许俊业早年即出外经商,但一直境况潦倒。家中继妻金氏和妾贺氏年年盼夫归,没想到,最后盼来的,却是丈夫客死他乡的消息。许俊业死后,家境更加不堪,妻、妾二人靠着纳鞋底、打草鞋、刺绣为生,悲苦凄清,均双双守节而终。族人在清理她们的遗物时,竟然在隐秘处发现了她们一针一线积攒下来的一些纹银,这是她们毕生的积蓄,以备不时之需的。这深深感动了众人,于是上报朝廷立坊。这些银子并不很多,于是建成的这座牌坊,便成了徽州最小的牌坊。

为继妻和小妾同立一个牌坊,这在徽州乃至中国,都绝无仅有。

           



  清朝咸同年间,“洪杨之乱”对许村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太平军在徽州前后征战十三年,而许村又是太平军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太平军三次进出许村。村人许志堂率乡勇保卫家乡,太平军攻入许村,大肆进行报复,许志堂一家有九人被害,包括许志堂母亲妻子、侧室、儿媳等等。许志堂之媳、许炳勋原配宋氏坚贞不屈,骂不绝口,惨遭肢解,尸骸与其他人混在一起,无法辨认。许炳勋长子许家麟前去寻找,最后找到母亲生前所穿的一双鞋,才认出了母亲尸体。为了纪念被害的九名妇女,光绪年间在青山头村口建了砖木结构的“贞节坊”,是为被害的节妇们集体树的一座牌坊,由于正处乱世,财力衰微,坊也造得比较简单,但也记录了许村的一段历史。

 



   在许村,还有一座不是牌坊的牌坊”——墙里门。

这个故事曾代代相传,至今已近七百多年了。许村一座古老的宅院,见证了一个传奇的天方夜谭。一个女人竟与世隔绝生活了五十多年。许村人讲起来如在昨天,外地人听起来唏嘘不已。那是明朝洪武年间,后来担任汀州知府的许伯升和五个兄弟都是做官经商的。最小的六弟许周安娶了个年轻貌美的胡氏夫人,给家庭增添了喜气。许伯升认为是他家几代循礼守义的德报。一家人都盼着六弟妇早得贵子,好继承许家的事业,光大许家的荣耀。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祸福世事难料,许周安婚后不久,即出门经商去了,不久竟得暴病身亡。那年许周安二十四岁,胡氏才二十岁。噩耗传到许村,胡氏夫人哭得死去活来。总算身怀有喜,没闹出事来。

一个月后,许伯升将弟妇叫到堂前,问她此后是愿守还是愿嫁。如果是普通人家,守和嫁并不十分计较,但许家是官宦人家,看重名节。胡氏夫人当即表示,腹中已怀有许氏骨肉,愿意守节。许伯升点点头,说,难为你识理明义,守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想好了,许氏坚定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许伯升即唤来泥水匠,先在后院打了一口井,定名为“福泉井”,而后绕居宅楼房团团砌起一圈围墙,墙上不开窗,使居宅与外界完全隔开,形成了天下绝无仅有的“墙里门”。围墙上只有一小门与外界相通,供佣人出入,平时是紧紧锁闭的。

许伯升吩咐,若生男孩取名天相,生女孩取名吉人,乃吉人自有天相之意。从此,胡氏与一两个照顾她的老妪在完全封闭的古宅里消磨青春岁月。族人遵许伯升之命,隔几天向里边送些柴草粮食蔬菜和日用品。村里人每经过墙里门,都会发出叹息,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

明洪武二年,胡氏十月分娩,生下一子,取名“天相”。孩子的哭、笑,使这座死气沉沉的大宅院增添了些许生气。

胡氏备尝艰难,抚孤成立。好在许伯升一直给予了生活费用,保证他们母子度日之需。许伯升是洪武十三年赴任汀州知府的,洪武十六年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二岁,此时天相应该是十四岁,胡氏夫人是三十五岁。天相长大后,刻苦读书,官至观察使。他多次向母亲提出拆除围墙,母亲没有同意,几十年下来,已经习惯了,拆不拆已没有什么意义。

明永乐十九年(1421),72岁的胡氏离开人世,52年未出家门一步。

朝廷有感于胡氏夫人的事迹经历,多次提出立坊旌表,而胡氏夫人都未同意。因此,胡氏夫人没有留下牌坊,不过她的故事,如一座看不见的牌坊,世世代代流传,每每在人们心中掀起波澜。

那口井当时取名“福泉”。母亲逝世后,许天相见邻里乡亲吃水要到远处河里去挑,十分不便,便叫人将自家居屋西北角围墙拆去,将福泉井置让于院墙外,供村人共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见证了胡氏夫人五十二年岁月的井、门,还有那堵墙至今仍在。

胡氏夫人去世近四百多年后,许伯升的十三世孙许吉凤有感于这段伤心的家族往事,写下了《墙里门记》,用石碑铭刻镶嵌在墙里门的墙上,记述着这段往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千年古村镇(2)许村古建筑群篇
明朝,她被大伯哥幽禁50年,死后才自由,关她的小屋今成著名景点
20岁成为寡妇的她,被大伯哥幽禁52年,如今她被关的地方成为了有名的景点
徽州牌坊---- 歙县许村二门坊
印象徽州之六:寂寞棠樾
安徽古村镇(17)徽州最古老的牌坊——郑村贞白里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