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1.学校体育学的课程地位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提高《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的质量是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关键。

2.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以学校体育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理论》课程一直承担者培养体育师资的任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对体育科学技术认识的深化,以及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的日益积累,原有《体育理论》教材中的学校体育部分内容,无论从体系上还是在教材内容上,都不能适应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大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开始酝酿改革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体系,提出了将《体育理论》课程分科教学的设想。

1983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率先出版了《学校体育学》,作为全国各体育院系的教学参考书。从此,《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19864月,来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24个体育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杭州大学举行了高等师范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多数人提出将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具体设想与建议,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报请原国家教委,由原国家教委通报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

198811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课程,并规定学校体育学为体育教育专业12门主要课程之一。专业目录的颁布,正式赋予了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目标。在此引导下,人民体育出版社组织体育院校专家编写了《学校体育学》教材并于1991年正式出版。

19916月,根据专业目录的要求,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学校体育学被正式列为体育教育专业10门理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1992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并于19934月出版了包括学校体育学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11门课程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领域的学者编写了《学校体育学》并于1994年出版。从此,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开始了人体版”和“高教版”并驾齐驱的局面。体育专业院校主要采用“人体版”的教材进行教学,师范院校体育系采用“高教版”的教材进行教学。

相比较而言,高教版”的教材更新频率更快一些。自1994年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之后,又分别于2001年出版了由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5年由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8年修订再版)、2010年由沈建华主编的《学校体育学》。而“人体版”的教材直至1991年版之后,到2004年才由周登嵩组织修订改版。

在此之外,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者根据所在学校的需要,分别编写出版了其他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如教育部体卫艺司刘海元编写的《学校体育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陈雪红编写《学校体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出版了围绕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目前的学校体育学教材版本多、研究人员多、成果类型多,总体上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随着学校体育学教材的推陈出新,课程内容也再不断丰富完善。总体上而言,课程内容从原来以“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主扩展到现在的学校体育的历史变迁、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课程、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等。

3.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

1)学校体育总论: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②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④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2)体育课程论:①体育课程历史沿革;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资源。

3)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体育教学评价

4)课余体育论:①课余体育概述;课余体育锻炼;③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5)体育师资论:①体育教师概述;②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

(注:绿色斜体加下划线的内容为主体内容,其他为介绍性内容)

4.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1)理论教授:主要向学生讲解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以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理性认识。

2)学生讨论:主要结合学校体育领域的争议性问题和时事热点开展课堂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学校体育理论性问题的思考和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的把握。

3)录像观摩:主要以优质体育课为观摩对象,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体育课的实践过程及各环节的关键要点。

5.教材使用

主教材: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版。

辅助教材:潘绍伟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刘海元主编.《学校体育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贯穿两条主线:一是教师讲授主线;二是学生探究主线。教师的讲授综合采用讲解、提问、答疑等方法进行,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理论素养;学生的探究主要采用小组专题合作探究、个体实验操作探究两种形式进行。小组专题合作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专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并进行课堂展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协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个体实验操作探究是学生个体依托体育教育实验中心的软件系统,开展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解决方案探索。例如,如何为中小学体育课设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等。其目的是强化学生理解和执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一是综合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二是开发人机互动的教学仿真模拟软件;三是建设融课程内容、课外作业、考核测试及辅助学习资料的网络课程平台。

证书要求

在此平台完成所有课程视频的学习。

授课大纲

第一篇 学校体育总论

第四章: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第二篇 体育课程论

第三章:体育课程资源

第一章:体育课程历史沿革

第二章:体育课程设计

第三篇 体育教学论

第五章: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体育教学评价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第三章:体育教学方法

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

第一章: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四篇 课余体育论

第三章: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第二章:课余体育锻炼

第一章:课余体育概述

第五篇 体育师资论

第一章:体育教师概述

第二章:专业化—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