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吧 关注:231,919贴子:6,097,538
  • 19回复贴,共1

【祭】197314号台风玛琪登陆海南40周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0年前的1973年9月14日凌晨4点左右,7314号台风在琼海登陆,中心风力 70米/秒(18级)。狂风席卷琼海、万宁、定安、屯昌、白沙、昌江、东方7县。这是建国以来在中国登陆的最强的一次台风。整个海南区死亡903人,尤以琼海为最。按属地统计,琼海死亡人数达771人,重伤1531人,轻伤3825人,民房倒塌5万多间。
 1973年的副高异常强劲,拉尼娜在年中的猝然发威把半个中国置于苦旱的窘境,但这也一举扭转了前一年的圣婴所强加于西太平洋的萎靡景象。7月和8月各有两个台风登陆我国,而8月底形成的7313号台风LOUISE在长途跋涉之后也在9月6日以近乎巅峰的强度登陆徐闻,为两广和海南带来了一场及时的大雨。当年还是区编制的海南以全副武装的姿态顶住了LOUISE在9月的第一次冲击,却没有料到第二个东风波早已在菲律宾东方蠢蠢欲动。
  9月10日,当LOUISE在云南灰飞湮灭之际,JMA开始了对进入130E的东风波的正式定位;第二天,当东风波悄然逼近中央气象台48小时警戒线的时候,负责命名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以25KT给予了她16W的正式编号。9月12日,热带低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越吕宋,随即在南海开始了她真正的加强。
  7314号热带风暴在中秋节诞生了。她在9月12日下午以35KT拥有了一个她的名字“玛琪”,但这个美丽的名字却远远不如7314这个机械的编号令人难忘。玛琪在副高的引导下迅速笔直地西行,她加强得很快,比气候平均值快得多的她仅仅在一天后就把中心气压跌到了970HPA并加强为75KT的一级台风。然而仅仅三百多公里外的华南沿海却感受不到玛琪的任何气息,因为她那堪称东风波典范的细小环流连远在天边的美国人也为之侧目。
  只不过,这也许已是玛琪在他们心中唯一值得提及的亮点,而这也许只是在越南战争中加强了南海台风探测的JTWC的额外恩赐。很快,他只能目睹着玛琪在9月13日晚上带着最后一次探测所得的80KT进入他们的飞机所不能侵犯的中国领海,全世界只剩下中央气象台对他们编号为7314的台风进行着登陆前的最后监测。
  玛琪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她直到此刻仍未显示出任何惊世骇俗的气质,虽然在紧邻NMC24小时警戒线的近海获得命名也算一遭罕见的境遇。9月13日晚上,玛琪从香港南方三百多公里的海上掠过,她对南海上的美军战舰的威胁逐渐消失。8点过后,美国海军侦察机带着964HPA结束了对玛琪的最后探测;虽然玛琪在即将登陆之际出现生命史中的最低气压或许令JTWC有所触动,但玛琪前方不可逾越的陆地随即打消了美国人对她的最后疑虑,964HPA和80KT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联合年鉴中的最终定格。
I


IP属地:海南1楼2013-09-14 23:51回复
    IP属地:海南2楼2013-09-14 23:56
    收起回复
      纪念


      IP属地:海南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9-15 05:43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9-15 05:58
        回复
          顶着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9-15 07:30
          回复
            诶,可怕的台风。。。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9-15 07:40
            回复
              顶!一直记着这事呢


              IP属地:美国来自iPad8楼2013-09-15 07:45
              回复
                那时,琼海被摧毁了。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9-15 07:56
                回复
                  节哀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9-15 08:06
                  回复
                    9月南海大爆发的也不少莱茵就是个好例子,一般南海的海温这个时候最高,风切也最弱,7314的环流小都是爆发的主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9-15 08:33
                    回复
                      对于琼海来说,1973年9月14日是个难以忘却的日子。从海上席卷而来的14号强台风,几乎把嘉积及附近几个镇彻底摧毁。台风造成海南区903人死亡,5759人受伤。光是琼海就死亡771人,倒塌房屋10万间,半塌的有11万间……
                        这几张照片,只是台风过后的几个场景。高耸的电线杆没有了电线,树木没有了叶子。倒塌的房屋,被掀翻的屋顶,残破的墙体和遍地的瓦砾,在一片狼藉中,诉说着台风肆虐时的疯狂。其中一张是琼海县委、县革委会大院,位于今天嘉积镇前进街与加丛园村道交叉口处,另两张是嘉积镇新民街和环市街,拍摄者分别是冯启和、蔡自强和王学海。
                        “看到当时的惨状,特别是死伤的群众,我难受得哭了。”蔡自强回忆说。
                        一场没有预兆的台风
                        1973年9月13日,天气比往常还要闷热,但是人们谁也没有把这样的天气与台风联系起来。到了夜晚,稍微凉快一些。树是静的,天上的月亮似乎比以往还要亮。
                        有许多人听到了当天的天气预报,说是有台风,但是没人相信这会是一场灾难。到了后半夜,突然变天了,狂风呼啸而来,人们始料不及。
                        琼海市原党史办主任陈锦爱说,他还记得那是刚过中秋不久,皓月当空,夜色明净。那天晚上县电影院放映的是朝鲜影片《卖花姑娘》,许多人都去看了。看完电影,没有睡意的人们,就在大树下乘凉。嘉积中学的几位老师们聊天时,其中一位老师看着天上的月亮,还嘲笑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这种天气会有台风?真是天大的笑话。”
                        的确,30多年前对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预测,无论技术设备还是预报手段以及预报精确度,都无法与今天相比。由于时常不准确,人们对气象预报的信任度也自然不高。那天虽然进行了预报,但一是不精确,二是没有任何预兆,所以麻痹大意成为必然。
                        等台风来时,许多房子瞬间之内被风掀走了房顶,接着墙体也塌了下来,里面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埋在下面。
                        中央气象局曾在一份评估报告中,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14次较强台风,其中登陆时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一栏,“7314”风速最快,达到每秒60米以上。还有报道说,登陆时中心风力达到73米/秒,超过18级。
                        瓦片插进椰子树干
                        老摄影家蔡自强说,台风过后的第二天,他到了灾区。看到当时的惨状,他流泪了。他不忍心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只是说了几个细节,让人们去想象当年狂风的猛烈程度。他一路上看到,防风林像被刀砍过一样,齐刷刷倒成一片。琼海华侨大厦上尖细的避雷针,也被风吹得打了弯。他还发现一块被风吹散的瓦片,深深嵌在一棵椰子树的树干上,他拍了下来,费了好大劲才拔出来。在一间仓库附近,一块大钢板,被风挤压后弯曲成U字型。
                        在渡口附近的一条街,房子几乎全部倒掉。一位光膀子走夜路的小伙子,在坑里躲风2小时,上身变成了“沙皮”,因为风卷着沙粒,钻进了皮肤表层。
                        陈锦爱说,琼海当时有22个公社,其中18个公社受灾最严重,只有4个公社没有死人。最严重的是博鳌和嘉积。在死亡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他们不愿意或来不及跑出去,有的躲在屋内的八仙桌下。有一家死了8口人,还有好几户全家覆没。
                        后来有中央慰问团来慰问,现场的各级领导,许多人都哭了。
                        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当天向广东省委上报的“灾情报告”中这样写道:
                        “琼海县城初步统计,房屋倒塌和揭顶的90%,死亡40多人,伤100多人。定安、屯昌、昌江等县也有部分公社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房屋倒塌多,不少群众无家可归,建议省委支援一些油毛毡和油布解决群众临时住宿问题。”
                        当年海南水产局上报海南区党委的材料中这样写道:“台风中心风速达60米/秒以上,如按每3米/秒为一级推算,则达20级以上,在气象记录中实属罕见。”
                        艰难的救助
                        时任琼海县委书记秘书的符福虎回忆说,那天上午,县委、县革委会在废墟中召开救灾动员会。由于电话线路中断,他只能到邮局用电报向上级报告灾情。
                        当时通讯和交通条件差,用于救灾的机械和工具也有限,大部分是靠人力进行解救。刚开始,许多灾民都是风餐露宿,老人和孩子被冻得直打哆嗦。
                        尽管如此,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奋起自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博鳌派出所干警,第一时间就积极投入到救人战斗中。他们首先冲进公社卫生院,将正在留医的病人解救出来。当时的所长符兴民回忆说,他们看到一位叫庄光梅的临产孕妇正要分娩,便急忙把她解救到派出所,围起一道防护板,临时搭建了一张产床,以便她顺利分娩。庄光梅为了感谢干警的帮助,给女婴取名王爱民。
                        台风中,符兴民带领干警解救群众300多人,他自己的儿子却遇难了,还有3个侄子受伤。在救灾过程中,博鳌粮所职工林业荣等3人,不顾个人安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阳江公社的“红色娘子军”民兵连,也参加到救援行列。她们从屋里把老人背出来,把小孩抱出来,送到安全的地方。连长说,许多老人遇难了,她们看了非常难受。
                        不久,解放军抢险队和解放军医疗队开进来了,极大地缓解了困难。后来,党中央和毛主席还发来慰问电、派来慰问团。
                        许多兄弟市县也纷纷派来救灾队,送来物资,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不对称的信息
                        琼海市人民医院原外科医生黄心秋,那天晚上正好值班。他说,由于事先没有预兆,也没有任何防范,抢救工作很被动。风在凌晨2点左右开始刮,4点时最猛烈,医院的木结构手术室也倒了,许多医疗器械和药品都被埋在里面。
                        后来受伤的人一批批拉过来,他们只能进行简单的救助。“一些伤员原本可以救活,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结束生命,心里非常难受。”黄心秋还记得一位老师肾出血,由于不能及时手术,也失去了生命。直到第二天下午,医院才组建了一个简单的抢救室。
                        现在看来,如果事先多做些布置和准备,情况将会好得多,就能挽救更多生命。
                        记者查到1973年9月13日的《海南日报》,在版面上只找到这样的天气预告:“9月14日风力7至8级”。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预告力度不够,现在很难得到准确答案。
                        琼海不少群众回忆说,深夜10点到11点的时候,收音机里不断播送台风预报,说是风力12级以上。但到那时已经太晚了。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海南区党委办公室确实接到来自中央气象台的12级台风警报。但收发室一位干部看到后,竟鬼使神差地将气象记录锁在抽屉里,没有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此人籍贯琼海,他家也有人在台风中遇难,这使他悲痛欲绝、后悔莫及。
                        不知是什么原因,此人后来没有受到处分。若在今天,问责是必然的了。
                        另外,对于事先的预报与灾后重建,许多信息也存在不对称的地方。
                        当时资讯不发达,信息封闭,新闻报道也不够透明,媒体很少报道这次台风。蔡自强说,他在现场时,就有当地官员告诉他,不要外传,也不能对外发布消息。
                        现在只能在财政、民政、水产等相关部门的档案中,隐约看到些零星的相关信息。比如海南区财政局发文说,凡老家在14号强台风袭击区的干部、职工,回家探望的可报销车费。
                        36年过去了,强风已远,灾害却成为抹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仍然会经常面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应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在缅怀中回顾历史,在事实中反思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
                        (本报嘉积11月5日电)
                      (海南日报:http://hnrb.hinews.cn/html/2009-11/06/content_170358.htm


                      IP属地:浙江14楼2014-07-21 00:07
                      回复
                        又见18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7-21 0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