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北影”往事

贵阳晚报官方微博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956年,北影厂摄影师在北海公园拍戏

  1978年,北影厂《巨澜》摄制组正在摄影棚内拍戏

  1960年,北影厂摄影师在北京站拍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2012年,在北影厂门口“蹲活儿”的群众演员

  对中国电影人和影迷来说,诞生了《祝福》《小兵张嘎》《骆驼祥子》等近千部电影的北影厂是他们梦想成真的地方。这里曾作为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是中国电影的“金字招牌”。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的任景丰在琉璃厂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第一部中国人自制电影《定军山》。然而此后四十多年中,由于战乱连连,北京并没有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心。1949年4月21日,北平电影制片厂在位于新街口北大街的“中电三厂”原址上正式成立,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北平电影制片厂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影厂”),从此掀开了中国电影史崭新的一页。

  “北影”成立之初

  新厂曾是国内最大的电影制片厂 建仿古街景 推中外合拍片

  成立之初的北影厂,将主要精力放在拍摄新闻纪录片上。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拍摄了《成渝铁路》《抗美援朝》《红旗漫卷西风》《解放了的中国》等一批珍贵的大型新闻纪录片。与此同时,厂领导注意挖掘、培养故事片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于1950年出品了该厂第一部故事片《吕梁英雄》。1956年,北影厂把纪录片业务剥离,转型摄制故事片,以改编文学名著为主,在50年代中后期创作了《祝福》《青春之歌》《林家铺子》等优秀作品。成功转型后的北影厂成为国有制片厂中的领军者。

  创作于1956年的《祝福》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剧作家夏衍根据鲁迅小说改编了剧本;导演桑弧对原著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把握准确;主演白杨有着多年北方乡下的生活经历,表演真实自然。拍摄《祝福》时,北影厂彩色电影的一些技术设备还在筹建中,从苏联学习归国的洗印总技师周从初和国内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先将一部黑白洗片机改装成彩色洗片机,经试用后投入生产。

  新厂曾是国内最大的电影制片厂

  为了适应拍摄长故事片的要求,1956年1月,苏联派出设计专家协助北影厂规划新厂建设。新厂址选定安定门外小关,1959年建成时,全部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厂区内有环境优美的外景地,包括小山、人工湖、河流和一些半永久性的布景,比如南方的村镇、北方的四合院等。厂内建有三个摄影棚、一个录音剪接车间、一个布景修配车间和一座技术综合楼。这座厂区从筹建到设计、施工,苏联前后曾派遣了八位专家来帮助指导。

  上世纪60年代是北影厂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此时的北影厂拥有一批活跃于影坛、具有代表性的导演群体,成为北影厂的核心力量。其中,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四位拥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导演被称为“北影四大帅”。成荫擅长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代表作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等;崔嵬既能导又能演,还擅长拍摄戏曲影片,代表作有《小兵张嘎》《杨门女将》等;水华擅长名著改编,《林家铺子》《革命家庭》是他的杰作;而凌子风被称为“拼命三郎”,《红旗谱》《骆驼祥子》等是他的代表作。除了优秀的导演,此时的北影厂还拥有钱江、聂晶、高洪涛、朱今明等一批优秀的摄影师和谢芳、于洋等知名演员,可谓群星荟萃,精品迭出。

  拍摄于1963年的《小兵张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儿童电影,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片中“嘎子”的选角过程颇费周折。导演崔嵬动员全剧组的同志深入到北京城里、郊区最后又到外省;从学校到少年宫、从儿童剧团到合唱团。前后历经两个月之久,最后,大家想到了于兰推荐的13岁内蒙古男孩安吉斯。剧组人员在呼和浩特找到了安吉斯。试镜时,他背着一支小口径步枪,挺着胸,握着拳,叉开双腿站在那里,目光中透着刚毅。大家一看都非常兴奋——“嘎子”终于找到了!崔嵬也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1964年“百花奖”的“导演奖”。

  这一时期,北影厂还拍摄了不少戏曲电影,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野猪林》等。其中梅兰芳主演的《游园惊梦》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梅兰芳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该影片由许珂执导,梅兰芳扮演杜丽娘,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扮演柳梦梅。拍摄完成后,梅兰芳表示:“四十年中,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窄银幕到全景,拍过不少次影片,而我认为这一次拍摄的‘游园惊梦’是比较满意的。”

  建仿古街景 推中外合拍片

  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北太平庄原总参测绘学院旧址重建北影厂,也就是北影厂的第三个厂址。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影厂迎来了鼎盛时期,拍摄出《小花》《骆驼祥子》《茶馆》《瞧这一家子》《夕照街》《血,总是热的》等经典故事片。中外合拍戏也开始出现,主要有《火烧圆明园》《马可·波罗》《末代皇帝》等,丰富了上世纪80年代的国内银幕。随着这些作品的推出,刘晓庆、张丰毅、斯琴高娃等一批演员逐渐被观众所熟知。

  拍摄《骆驼祥子》时,为了更好地再现当时的历史环境,导演凌子风决定在厂区里摄影棚后面的空场上建筑一条街道搭起西四牌楼。历经四个月的紧张施工,这条全长近150米、全部砖瓦结构的半永久性街道终于竣工。房屋前有条宽18米的马路,高大的牌楼耸立于马路之上,路面还铺设着有轨电车道。十几家店铺门脸的结构、样式集中了旧北京的建筑特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拍摄电影版《红楼梦》,厂区内还修建了荣国府和宁国府。后来古装影视剧开始流行,西四牌楼街被改造为明清风情一条街,和荣、宁两府一起成为北影厂的重要地标。《霸王别姬》《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诸多影视剧均在北影厂的仿古街景中取景拍摄。

  上世纪80年代的北影厂拥有国内一流的技术设备。不仅有专门的主楼、洗印楼和录剪楼,还有近5000平方米的摄影棚、从英国和美国引进的杜比立体声录音设备和3D立体摄影机。当时我国最新研制的冷光摄影卤钨灯也在这里得到应用。1984年中日合拍了我国第一部3D立体传奇武打故事片《侠女十三妹》,该影片也是一部立体声电影。

  打造全国电影创作交流中心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北影厂的危机也悄然而至。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电影业遭遇了票房危机。与此同时,电影制作成本上升,离开了计划经济轨道的国有老牌电影厂对于电影制作的市场化运作还不熟悉,经营管理开始出现问题。

  据北京日报1989年1月16日4版《北影厂将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报道,因连续几年我国电影行业生产不景气和厂内经营管理不善,北影厂负债累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民营影视公司开始崛起,也挤压着北影厂的生存空间。尽管《霸王别姬》《过年》等一批获国际大奖的影片暂时挽回了北影厂经营下滑的势头,但企业发展前景仍令人堪忧。

  1999年2月12日,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八家电影企事业单位组建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2008年,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在怀柔区杨宋镇建成。中影集团的成立和怀柔基地的建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北影厂获得了重生。

  这一时期的北三环北影厂门口,有一道独特的风景——“蹲活儿”的群众演员。只要“群头”一出现,立即就会呼啦啦围拢来一大批递简历的群众演员。“群头”根据需要挑选演员,再把他们带到各个片场。王宝强在北影厂门口被导演发现的故事就像灰姑娘的故事一样,鼓舞着这些怀揣明星梦的北漂人。随着2012年北影厂最后一批部门搬到怀柔基地,群众演员扎堆儿北影厂门口的景象也成为历史。

  2019年2月,北影厂大院启动保护修缮计划。主要对被称为“八一楼”的北影厂三大楼——主楼、录剪楼和洗印楼等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近现代建筑群进行修缮保护。修缮后的建筑群,由中影集团打造为全国电影创作交流中心。 据北京日报

发布于:贵州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