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殿廷团队
吴殿廷团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0,680
  • 关注人气:8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理大数据研究的必要性——基于学校交叉课题“地理大数据及其应用研究”

(2015-06-30 19:41:07)
标签:

生活记录

财经

分类: 学术论著

地理大数据研究的必要性——基于学校交叉课题“地理大数据及其应用研究”的思考


地理大数据既是地理学研究前沿,也是促进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全国第一、世界TOP1%的现实优势,必须抢占地理大数据制高点。

1.地理学的新飞跃有赖地理大数据

大规模获取信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地理问题研究中,是地理学发展的关键。从学科发展历史看,每一次地理学的飞跃性发展都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有关。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洪堡的南美考察自不必说,仅就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来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地理学的第一次飞跃源自上世纪50-60年代的全国性综合考察和调查,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黄秉维的综合自然地理及其区划等一大批成果,使得中国的地理研究进入到系统、科学的层面。

第二次飞跃是上世纪70年代并延续到80年代初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在对农业资源、条件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涌现出周立三的农业区划、吴传钧的人地关系与国土规划等系列成果。

第三次飞跃是上世纪80-90年代,受欧美计量革命的影响,在地理研究中广泛使用统计数据和计量方法,推进了地理学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涌现出杨吾扬、牛文元等关于计量地理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目前仍然在地理教学、科研工作者中有广泛影响。

第四次飞跃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得益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陈述彭、徐冠华、李小文等一大批耀眼的地理学家,也把地理研究推向了高潮,大大缩短了中国地理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现在,中国地理学面临第五次飞跃,这就是地理大数据技术及其广泛应用。若能抓住这次机会,中国地理学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将逐渐消失,因为他们关于地理大数据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

2.地理大数据是地理学多学科交叉重要支撑

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极大提高,新技术,特别是新交通、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地理现象十分复杂,地理过程速度加快,地理研究成果的精准度必须提高。因此,目前地理学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就两个,一是海量数据的挖掘、处理和运用,二是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仅是地理学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且是地理学与其他学科诸如环境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等的交叉融合。这不仅是地理学现象,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很明显,可以说这是一个科学融合的时代。但是,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这就是地理大数据。正因为如此,地理大数据不仅是地理学的手段,也成为地理学本身的任务。所以,现代地理学在传统二分法,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上,都把地图-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单独学科。地理大数据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将大大促进地理学的飞跃发展。

3.学科交叉和地理大数据开发应用是我校地理学科领先优势的基本保证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主要得益于学科交叉和地理大数据的运用。

首先是学科交叉结硕果。在全校地理学从业人员中,有数学学科毕业的,如戴永久教授等;有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如李小文院士;有生物生态学毕业的,如江源教授等。学科交叉不断开辟地理学研究新领域,学校因此搭建了资源学院、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使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地学航母。

其次是地理大数据技术为地理研究插上了翅膀。很多有影响的成果都是借助于地理大数据技术来实现的,比如李小文团队关于定量遥感的研究,戴永久、梁顺林等关于全球变化的研究,刘宝元教授等关于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方修琦教授关于中国古地理的研究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和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相比,我们的高质量成果还不多,专利及其成果应用更少。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投入,一方面在地理大数据原始创新方面抢占制高点,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地理大数据在地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应用,确保我校地理学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仍然名列前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