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祁山[甘肃省礼县祁山]

祁山[甘肃省礼县祁山]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祁山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祁山绵延约50华里。峰峦叠嶂,山清水秀,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海拔237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师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祁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自古就是游客郊游揽胜景的绝好去处。

  •    名称: 祁山 所在地: 甘肃省礼县 南北长度: 50公里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历史事迹: 诸葛亮六出祁山

  •   人文景观

      祁山[甘肃省礼县祁山]4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系祁山南麓、西汉水北侧平川中的一座石质孤山,四周不粘不连,形似龟又似舰,杰然特起,上平如席,西晋伊始,垒上即建武侯祠,四时祭祀。时隔千余年,几经兴废,保存下来的有诸葛殿、关羽殿、起佛殿,一进三院,自成格局。祁山堡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营堡只西南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候祠,历有修复。现存武候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后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门外有照壁、戏台,为建国前后重建或改建。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多面,楹联5副,碑石20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迹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武候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候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地、县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对祠宇、塑像、壁画进行了维修粉饰,新植了花木,拓宽了道路,接通了水电,增设了服务性设施,成立了文管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现在祁山已成了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   历史事件

      祁山[甘肃省礼县祁山]5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西)。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合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   景区概况

      祁山[甘肃省礼县祁山]1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吸气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海拔237米,为县城诸山的最高峰。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门于唐永泰2年(766年)建县,县名就是取祁山和阊门首尾二字,合而名之。

  •   自然景观

      祁山[甘肃省礼县祁山]2祁山自古就是祁城人郊游揽胜的绝好去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山之南麓有栖真岩。康熙《祁门县志》载:“栖真岩在祁山,宋野仙孙元明栖此修炼”。传说宋时野仙孙元明绍兴中(1140年左右)来洞元观,居栖真岩,孙野仙盛夏不挥扇,严寒浴于溪,为人书偈,祸福无不验。绍熙2年(1191)4月,无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识得玄中又玄,今朝摆手归去,笑彻蓬壶洞天”。栖真岩风景很美,古人有诗赞曰:“千层水墨林峦晓,一片丹青草树秋”。栖真岩下有洞元观,原为梅列侯宅,唐大历中改建而成。洞元观内有楼、阁、殿、堂等建筑,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后改为东岳庙。明正德年间(1506—1521)庙毁,又改建为祭祀朱熹的场所。这里背山面水,幽雅清静,祁门一些知名文人常来此游览。叶元杰有诗咏栖真岩:“孙仙何处未归来,石壁题诗已半苔,惟有岩花常作主,春风依旧几支开。”

      “青萝线天”为古代著名的“梅城十二景”之一,是青萝岩和一线天的合称,位于祁山东麓青萝坞。此处有岩似青萝,生南北向,岩下滴水,风吹作响。岩下有一石室,高5丈,阔20丈,中可容百人,旁有涌泉,人称乳泉,甘甜可口。青萝岩松苍柏翠,绿荫蔽日,岩罅石缝间清泉甘冽,水声潺潺,古刹掩映于绿树之中,钟声悠扬,景色清幽至极,曾给来此论学赋诗的许多诗人学士无数灵感。距青萝岩不远,峭壁峥嵘,巨岩摩天,此处两道悬崖构成了一条夹壁,仅可容单人通过,鬼斧神工,游人置身其中,仰首窥视,可见一线苍天,故有“一线天”之称。邑人吴云山诗云:“巨石撑突疑无根,奋怒欲落惊我魂。”巨石凌空,仿佛随时都有坠落之势,惊心动魄。一线天中阴影朦胧,使人“仰看不知当日午,侧景焉能辨晦明。徘徊薄暮惝忘归,山外无数云烟隔”。

      祁山也由此留下了许多名家墨迹及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在山东北面的半山腰上,一方为“佛”字,无款识,为篆

      祁山[甘肃省礼县祁山]3书阳刻,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明快,直径达1.5米左右。其左边有一方为“山中灵囗”,最后一字和款识由于岩体剥落,已辨认不清。右边与之对应的是一方打磨好的题额,不知何故没有刻字。在“佛”字右上方约百米处还有一方“最上一乘”的石刻,题款为“夕沙”。石刻前原有平台,据传,为“青萝寺”的高僧修炼参禅处,至今仍能见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痕迹。祁门旧志上记载着祁山的另一佳境,名珠溪曲坞。据考,此景在祁山东麓,出青萝岩,沿公路东行约百米处进朱家坞,即珠溪。珠溪寺建于唐光化年间(898--900),宋明两代又数次修葺,清代毁于兵火。古时,文人墨客常到这里踏青寻幽访古。清顺治年间祁门训导何雍有梅城十二景诗,“珠溪曲坞”诗云:“阒然十里隔尘嚣,指点招提问野樵;石裂屏开栖二凤,溪回珠合过三桥;争夸峻壁巫山近,漫道香林上笠遥;花落水流别有异,那闻山外马蹄骄”。同治《祁门县志》载,宋绍定6年(1233),知县徐拱辰曾在珠溪寺宴请邑中诸文人学士,方岳曾作诗一首《次韵徐宰集珠溪》:“瀑煮春风生意长,梅花吹雪入诗香;夜寒记得僧房梦,修竹半窗云一床。”以其一贯清新自然的风格,写出了珠溪清丽幽雅的景色。珠溪寺后因历经兵乱而倾废,珠溪曲坞之景也无昔日之盛。

      祁山西麓阊江中,有一巨石,形如靴,号靴石。《太平寰宇记》载:“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圆丈余,坠于溪中。”此石自祁山坠落水中,成一深潭,潭水翠绿,深不见底,称靴石潭,靴石潭之下不过数丈,又有一潭,名相公潭,亦有石头出露水面,人们俗称为“大石头”和“小石头”。县人吴云岫咏相公潭诗:“十里青萝山下路,野花红过相公潭”。时至今日,这两潭仍水深而清,每逢夏季,人们喜欢来此凭石跃水,恰似天然浴场。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