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上将萧克: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领,102岁去世,葬礼堪比国葬

0
分享至

萧克萧克萧克与朱德等人合照蒋介石集团萧克(左)与贺龙(右)萧克骑兵部队萧克与毛主席授衔仪式萧克故居

2008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早上,一则讣告登上了各大新闻的封面: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委员,国防部原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萧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在北京逝世, 享年102岁”。

消息一经传出,人们悲痛万分,纷纷自发悼念萧老将军。11月,萧克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主要领导纷纷前往八宝山最后送别,以表悼念。那么这位百岁老人,究竟有何功绩,为何他的离世会惊动中央呢?

少年不闻世间事,圣贤书中明事理

萧克出生在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原生家庭属于旧社会贫困家庭,因此,自他记事时起,父母和村里的人都在为了生计而辛劳、忧愁,但却依旧不改困苦本色,这对少年萧克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萧克虽然有兄弟姐妹9个,但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加上父母一家八口,仅有六亩半水田和一些旱地,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为了维持生计,萧克的父母不得不又租了地主五亩水田,在那个还没有解放的年代,农村地区生存条件艰难,农民完全没有任何其它生活来源,只能饱受地主的剥削,每年缴完租谷以后,家里的存粮便所剩无几,生活依旧十分艰难。 虽然萧克家日子过的艰苦,生活物资匮乏,但是精神上却相对富足。从萧克曾祖父一直到他的堂哥,四代都是读书、教书的。萧克的曾祖父萧人杰是贡生,后选儒学正堂。其父亲萧覃茂是前清秀才,喜吟诗作对。母亲虽不识字,但也能背不少古诗。他没有见过曾祖父,但看到过一本曾祖父亲自用毛笔抄写的《书经》,字迹工整,全书总共万余字,仅有一个错字。全家人都将这副书法看得极其重要。萧克的父亲和伯父、堂哥还常用它来教导萧克,使其学习祖辈认真治学的精神。

虽然日子过的清贫,但一家人也算是乐在其中。但好景不长,很快,十五岁的萧克便迎来了他人生第一个大打击,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变。

遭逢变故心生恨,投身军队为报复

1923年春,萧克的大哥萧克昌因为与当地绿林的关系得罪了地主萧仁秋,萧仁秋以勾结土匪为名,利用和县衙内的关系,把萧克昌抓进了县衙,并于当天杀害。萧克也被关押,家人四处筹钱才把他救出来。萧克曾说:

“大哥的死,使我家如同遭了雷轰。这时的我只想杀萧仁秋和那些狗官们,为大哥报仇雪恨。”

不久,他二哥萧克允考入了建国湘军军官学校。

1923年秋, 想到家人遭受的不公正的迫害,再想到二哥已投身军队,萧克毅然报考嘉禾县首次创办的甲种师范学校。他说:“这期间我一心想报仇, 想搞军队,对军事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为此,他读了不少兵书。 家仇难忘,军阀混战更引起萧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看着满目的疮痍,萧克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他努力在学校学习知识,只为有朝一日,报国有路。

甲种师范学校校长李崇本是萧克永远忘不了的恩师,正是有了他,萧克才能在师范学校继续安心学习下去。李崇本在知道萧克的情况后,便非常同情萧克的家庭困境,于是让萧克为学校刻蜡板、印讲义,每学期10元的补助,这才使萧克有了书读。

新兴革命悄开始,热血男儿欲报国

然而,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

时年,萧克在广州中山大学求学的堂哥回到家乡,萧克从堂哥那里听到了一个个新名词: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孙中山……

这些新名词不断冲击着萧克的思想,在经过一番考量以后,他决定走出去看看,更加密切地去接触这些新思想。于是萧克没等师范毕业,便直奔广州,考上了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

校长听说萧克要去广东从军,不仅称赞萧克有“鸿鹄之志”,还慷慨借给萧克7块大洋做盘缠,并提前给萧克办了毕业证书。不久,教练所归并黄埔军校,萧克就成了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学员。

萧克从教练所毕业后,被分到了宪兵团,不久后又转到了国民革命军补充第五团。听着前线不断传来胜利的消息,让萧克热血沸腾,特别是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第4军独立团汀泗桥与贺胜桥大捷的消息更让他感到激动。离家从军几年,就是为了征战沙场,报效祖国。前方战事正酣,好男儿岂能安居于后?

1927年初,萧克以请假探亲为名,到武汉去追赶北伐部队。几经周折,萧克终于被分配到叶挺部71团3连当了指导员,成为铁军的一名成员,参加了汝南、临颍战斗。

政局虽变心未变,辗转辗转终入党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萧克投入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洪流之中。1927年,萧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

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的战斗打响,萧克所在部队消灭了匡庐中学内驻扎地归附汪精卫的一个团。不久,起义军退到抚州,萧克从8连调到4连当连长。由于萧克重视政治宣传和思想工作,连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那时,在整个起义军中,他们71团2营4连是保持战斗力比较好的连队之一。

南昌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此时的萧克也随起义军南下。

起义军在广东失利后,萧克与原来的部队失联,一人在异乡的街头沉思:下一步怎么办?联系不到部队,熟人也找不到,思考许久,苦无良策。突然,一声汽笛将他从沉思中惊醒,此刻,一条船正停靠在码头上,旅客蜂拥着往船上挤。萧克打听到船是去广州的,便不假思索地跳上了这艘从汕头到广州的轮船。

11月初,萧克终于回到了广州——这个曾经的革命大本营。但此时的广州已经没有昔日革命的气氛了,街道上军警林立,岗哨森严,行人稀稀落落,一片白色恐怖。萧克随着往日的记忆寻找亲友,却毫无着落。

身陷囹圄难自保,重回家乡组新军

当时的萧克囊中羞涩,两日未进食的他饥肠辘辘,但是为了继续生存,为了找到党组织,忘记了自己出身书香门第,也忘记了自己曾是一名铁军军官,将自己的出身、学历、在北伐中做过什么写作自述:

“前不久我还是一名北伐的军官,由于政局变化,不幸流于楚囚,如今,我肚子饿,身上冷,病未愈,想找工作却又无处可找,难道天要绝我生路 不成?这是我的罪过还是社会的罪过?”

他拿着这篇自述,到书店去给人看,争取有文化的人的同情。果然,不少人看了萧克的自述,都唏嘘不已,慢慢地,就攒了几块钱,暂时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后来在街上路过一个卖字的摊子,卖字的老先生在见过萧克的字后,便让萧克替他磨墨,有时也让萧克写几幅字卖出去。自此,萧克便开始了以卖字为生的日子。一天也能挣得几毛钱,维持生计。

萧克在帮人写字或者有事外出时一直设法打听消息,但是广州虽大,但白色恐怖太过严重,在广州找党组织的希望并不大。

萧克想着:大革命时期湖南的工农运动声势浩大,那里又是家乡,熟人较多,可能会打听到一些消息。于是他立刻收拾行囊,踏上了回乡的路。

1928年初,萧克回到家乡,和黄益善等9位共产党员一起,参与组织了中共嘉禾南区支部。在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他们秘密地开展地下斗争,积极储备力量,准备发起农民武装暴动。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剩下的部队,几经辗转进驻宜章城,萧克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立即作出反应,当即召集几位党员一起赶赴宜章,准备同起义部队汇合。随后,湘南人民军宜章独立营组织成立,龚楷与萧克分别担任营长、副营长。就这样,不到半个月时间,独立营的影响力辐射到了相邻的郴州、永州、耒阳等十多个县,同时当地不少工农武装也纷纷举行暴动,而这一切行动,都直接威胁到了湘、粤、桂三地军阀的势力范围。

于是,敌军开始了针对他们的军事行动,进兵围剿湘南地区。随后,他们率部辗转,后进入中央苏区,开始了根据地创建和反围剿斗争。

1934年1月,中央军委决议破袭南浔铁路,萧克奉命率部北上,结果遭遇了国民党军整整46个团的围追堵截,他被迫率所部4000余人辗转作战,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后的长征途中萧克的长子出生了,然因艰苦条件而未能存活,而多年后出生的次子在和萧克一样长寿,曾一度当上了少将。而在当时在那种艰苦条件下,萧克率部历时两个月,行程1250余公里,在辗转过程中击溃了敌军6个团及许多地方部队,捣毁碉堡和据点无数。

同年,萧克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其奉命率部先遣西征,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辟通道,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鲜为人知的是,萧克和贺龙有着明显的矛盾,尤其是在便水战斗后被贺龙评价不老实,但他二人的矛盾终究是军事理念的不和,在革命事业中依然同舟共济。

1939年2月,萧克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提出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发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方针。从政治思想、军事战略上统一了三个地区广大军民的思想,明确了创建热茶大块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方向。

在此方针指导下,将一切发展到的抗日力量集结在了党的周围。创造性的发展了以游击战为主体的人民战争,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大扫荡,使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完全处在八路军的包围之中。

1940年,日军开始大规模扫荡,日伪军人数众多,萧克率部经14天激战,歼敌800余人,而且还奇迹性地击落敌机1架。在经年累月的对日作战过程中,萧克率部辗转各地进行游击战和破袭战,总计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数量高达五千五百余人,不仅巩固了平西根据地,而且对平北根据的开辟和冀东根据地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同时,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并向热河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形成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

萧克还成功地组织了正太、怀来、赤城等战役,先后两次智守石家庄,采用空城计,指挥不足一个旅的兵力抗击国民党傅作义诸部六个师对石家庄的进攻,并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民军队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心怀家国顿军队

在战争年代,萧克还创办了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为革命战争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

解放以后,萧克首任军训部长,在组建军训部机关的同时,着重抓了筹建军事学院、组织编写军事条令和指导全军军事训练等主要工作。

在选定南京原国民党陆军大学的校址为军事学院的地址后,紧接着就是教员的选择,久经沙场的萧克清楚地知道,一所好的军事大学除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外,优质的教员才是大学的灵魂,为此他选择那些有着作战经验或抗战历史的并且还有教学经验的人充实学府。于是,萧克从华北军政大学和部队中进行挑选,那些有作战经验与理论水平的指挥员自然而然成为了教员首选,此外,他还从全国各地物色了200多名解放的国民党军官去担当教官。1951年1月15日,南京军事学院正式开学,从此我军有了一座正规化的高等军事院校。

作为条令编审委员会主任的萧克,根据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提出的建国后军人建设的纲领,结合我军光荣传统,并参照苏联军队经验,组织大家很好地完成了三大条令草案的制定工作。1953年,经毛主席批准,军委通过,正式下发全军试行。

从贯彻三大条令开始,全军各部队逐渐走上统一的轨道,这三大条令,后来虽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基本内容未改变。

萧克清楚,方针政策的引领作用在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整顿军事训练工作前,萧克根据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后装备和兵种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一项方针,即在部队训练的方针应当是“掌握新技术,学会联合作战”。这项方针明确了官兵的训练目标,实用性极强,还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充分肯定,此后,这条方针在第一次全国军事学校和部队训练会议上获得了一致赞同。

萧克是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1972年后,他先后担任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是他最先提出院校的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是他率先倡导要把我军的初级指挥院校办成正规大学,把我军的干部培养成“既能治军又能治国”的军地两用人才。

能文能武的一代上将

萧克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来家里请父亲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父亲不停地写,萧克就在一边磨墨,看着父亲写的那些对仗工整、字迹秀美的对联让萧克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萧克的书法更是笔走龙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既是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

一直到耄耋之年,萧克写字仍很讲究“四正”,即心正、身正、纸正、笔正,他说这是他的开蒙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一直未曾忘怀。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很多人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开始学习文化的。在这些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正像斯诺夫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等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实际上,萧克是看书创作两不误,他不仅爱看书,而且对文学创作也非常有兴趣。即使在长征途中,萧克也不放过诗情勃发的时刻,硝烟尚未散尽,他就在简陋的指挥所挥毫赋诗了。

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部奇书,还未出版就被批过两次,50年后才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

一个久历戎马的人,从事文学创作,似乎不可思议,但萧克却说:“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看得那么神秘。”

在1980年的五届政协会议上,萧克被推选为副主席。职务虽然变了,但他的优良作风却并没有发生改变。抓好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工作的同时,萧克经常外出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她的足迹走遍了全国各地,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

在萧克经常去视察的地区之中,少数民族地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革命时期,少数民族对红军对革命的支持,使他念念不忘。他永远不会忘记50年前,他任红31军军长率部在宁夏同心城与红15军会师的情况。

月是故乡明,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时刻刻萦绕在萧克的心中

1981年, 76岁的萧克老将军第一次回到了离开了50多年的家乡。人对家的感情是非常独特的,古人讲究落叶归根,正是因为老年人对原生家庭的内心倾向性,而老年的萧克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也有着深深的感情。

一天早饭过后,他准备去散散步,走走看看他阔别多年的家乡,被嘉禾人喻为八大景之一的珠泉亭的自然是他的第一站,他从县政府出发,徒步前去观看这故乡标志性景观。在小路上,一位40多岁的中年汉子挑着一担谷子迎面而来,警卫出于保护首长的警觉正准备拦住来人,让他让路,结果被萧克将军急忙制止,令他没想到的是将军执意自己给来人让路,并且下到了路边排水沟的垠头上。中年汉子走过身边时,萧克将军用手扶住农民的箩筐,让他平稳地穿过,亲民爱民可见一斑,而中年汉子却不知让路扶筐者是共和国上将。

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的萧克对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他一直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希望用自己的稿费在家乡郴州设立教育奖,以奖励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初高中学生。

家乡小街田村小学因年久失修,村里的100多名学生就读于简陋的教室里,萧克将军见后非常心急,回北京后,马上与香港实业家陈敬德、丘观森、张祖济等人联系,捐资25万元在小街田村建起了一栋占地500多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并亲笔为该校题名“小街田希望小学”。真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85年底,萧克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

离休以后,萧克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不仅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还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

后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至死方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端书馆
云端书馆
诗词爱好者
4576文章数 32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