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古的彩陶艺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5月14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活动的记者来到三门峡。在庙底沟博物馆,大家被来自远古的绚丽彩陶深深震撼。

在展柜中,各种器型的仰韶彩陶,色彩鲜艳而又不失古朴,红、黄、黑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彩陶上的图案简洁而生动,线条流畅,充满了原始的活力和想象力。有的描绘着鱼纹、鸟纹,仿佛展现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有的则刻画着几何图形,透露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韵味。

“彩陶最多的,最漂亮的,就是庙底沟。”

“仰韶文化有时候被称为彩陶文化。”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彩陶最多的,最漂亮的,就是庙底沟。庙底沟时期的彩陶,影响到中国的主要地区。”

据介绍,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西南部青龙涧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该遗址最早发现于1953年,先后经过1956年和2002年两次大规模发掘。

“通常的考古发掘,彩陶文物能占1%到2%已然算多。而处于陶器时代的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出土足足占到近20%,在考古史中实属少见。”带队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樊温泉说,在庙底沟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彩陶的出土量是最多的,这也是该遗址最突出的特征。

彩陶是怎么烧制出来的

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古代先民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黏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陶器是怎么烧制出来的?庙底沟博物馆的一件文物陶窑给出了答案。

“这是迄今考古发现保存最好、技术最先进的仰韶早期陶窑。”讲解员董婉容介绍,这座竖穴式升焰窑,从灵宝城烟遗址整体搬迁而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操作间、火塘、窑室,保存得都较为完整,窑室底部一周有11个圆形火眼,上面还有正在烧制的陶器碎片。

陶器作为生活用品首先被用于原始人的生活当中,随着物质生活逐渐改善,先民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要求,他们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开始进一步自觉美化陶器。由此,8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出现了装饰纹样与立体造型相结合的彩陶。

那么,仰韶彩陶上的纹饰又是怎么绘上的?

根据文物实物可以推测,利用各种金属矿物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

“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

一件多瓣式花瓣纹彩陶盆,吸引了不少来宾驻足观赏。

“花瓣纹是庙底沟文化最具标识性的纹饰,分为单瓣式、双瓣式、四瓣式和多瓣式。”董婉容介绍,因古汉语中“花”与中华的“华”同义,而庙底沟花瓣纹的影响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所以专家认为“华夏族”的得名可能与花瓣纹有关。

庙底沟文化彩陶达到了史前彩陶艺术发展的巅峰,对周围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考古学家王仁湘将庙底沟彩陶这一时期的扩张,称为“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古礼已经形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