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一度 > 正文
重庆瞭望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
2024-05-15 07:31:48 来源: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五年前,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就如何办好思政课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如今,总书记再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给下一步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办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这是教育者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江北区“榜样力量”大思政课活动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图片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对于办好思政课,总书记思之深、言之切。

近年来,不少思政课凭借其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时俱进的内容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圈粉”无数。这无疑为上好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可借鉴的经验。

上好思政课,要把道理讲准讲透。一门成功的思政课,要以“理”服人、以“理”育人,要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网上看的、还是生活中听的,都没有老师讲的有道理”。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刘富胜对@重庆瞭望 表示,要让思政课成为学有所值、学有所获的课程,就要学懂用好总书记所讲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所谓讲道理,就是所讲之理,能启智润心、激发共鸣,经得起理论的反思和实践的检验。一堂好的思政课,需要有政治高度,也需要有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直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以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上好思政课,还要把故事讲活讲好。思政课“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好的思政课教师,既要精于学理,也要通达于情理和事理,要是擅长讲故事的高手。

思政课讲故事,既要深入挖掘反映生活、雅俗共赏的文化故事,也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注重故事的选取和呈现方式,故事要具有代表性、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叙述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无味地说教。

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称得上是思政课的典范。节目中邀请嘉宾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些嘉宾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见解。通过他们分享的故事,学生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

由重庆日报推出的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同样是讲故事的鲜活案例。该栏目的一大特色,是让青年学子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该栏目上线以来,推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温度、有力度的爆款。

图片央视《开学第一课》。/重庆瞭望截图 

图片

总书记在谈思政课教学时曾说道:“拿着一个文件在那儿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我也不爱听。”

当下,思政教育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其教育效果。

照本宣科。思政课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比较常见。在上课过程中,部分老师热衷“吃老本”,“十人讲一稿、一稿讲十年”,或者围绕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反复讲解,老调来回弹,缺乏新的观点和见解,又或者“照着课本念原文”“对着资料讲概念”,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一些思政课教材更新缓慢,未能及时将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纳入其中,使得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唱独角戏。在高校,思政课通常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不少思政课成为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发表见解、参与讨论的空间。

在个别学校,上思政课被视为一种义务而非兴趣。有老师认为:不管我讲什么,讲得好不好,你都得听,因为这门课是必修课,不及格就不毕业。这导致学生缺乏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自觉性,课堂参与度不高,经常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

纸上谈兵。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程形式、经费限制、安全保障等原因,实践教学很难得到落实。很多情况下,思政课属于“纸上谈兵”,学生“围着理论转圈圈”,缺乏实践和动手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网络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愈发多元。这固然拓宽了视野,但对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巫山县巫山中学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堂”,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王忠虎 摄/视觉重庆 

图片

什么样的思政课,才称得上是一堂好的思政课?

一堂好的思政课,必为“博”。时任宁波大学党委书记薛维海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校园文化、各类讲座、各种教学方式都蕴含着思政课的内容。”

一堂优质的思政课,当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到社会问题的多元性,各种知识都应有所涉及。

思政课还应当构建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讨论与交流平台。通过问题的解读、观点的讨论、思维的碰撞、方法的竞技,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和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立“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思政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堂好的思政课,要走出课堂的小天地,形成育人的大格局,为青年学子廓清迷雾、划清界限、凝聚共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近年来,《功勋》《长津湖》《山海情》等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文艺作品走进思政课堂,它们以生动的历史经验、丰富的实践成就,深刻启示青年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这些作品不仅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更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必求“新”。这种“新”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贯穿于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内容上,思政课应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入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和时效性。

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审视和分析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红”老师徐川曾发表过一篇《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有很多同学一谈入党动机都是套话连篇,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纯粹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基础牢固、条件成熟,随时把爷爷搬出来忆苦思甜。”文章中类似的金句频出,让“南航徐川”一夜之间成为精神“暖男”。

必有“效”。这里的“效”不仅指课堂上的即时效果,更包含了深远的影响和实质性的收获。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进表示,有效意味着思政课要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抓住他们当前面临的各种困惑,因材施教,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期待。

上好思政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探索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有看头、有观点、有深度”的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原标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

编辑:邓晞    责编:周尚斗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