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丙类传染病
    • 表现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 大多预后良好

    疾病定义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包括发热、皮疹、耳后淋巴结肿大等,一般病程短,症状轻。但是,若孕妇感染风疹病毒,会传播给胎儿,引起严重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导致流产、早产、先天畸形、死胎等不良后果。

    而百姓常说的“风疹团”、“冷风疹”与风疹无关,它们不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传染病,而是因理化刺激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虽然同样带有“风疹”二字,但意义截然不同,“风疹团”是部分皮疹因吹冷风后引起,“冷风疹”是因为这类皮肤病可引起一种名为“风团”的皮疹。

    流行病学

    风疹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但风疹疫苗使用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2年截至年底,共报道风疹病例94030例,较2000年的670894例明显下降。

    风疹四季均可发病,其中,冬春季发病最高。

    疾病类型

    根据传播途径,风疹可分为获得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两类。

    获得性风疹

    这种类型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风疹,通过后天被传染而患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可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轻型感染者可无出疹,或为隐性感染,而重型则可出现脑炎、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这种类型为孕妇感染风疹后,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重者直接引起死胎、流产、早产,轻者常引起各种先天性疾病,如畸形、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智力障碍等。

    这些先天性疾病可以在胎儿一出生即存在,或出生后数年逐渐出现。

    传播途径

    风疹病毒是本病的病原体,而人是该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风疹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37℃的环境中大约能存活1~2小时,58℃时大约能存活5~20分钟,较强的酸碱、有机溶剂、紫外线、胰酶、去氧胆酸等物质都可以使其灭活。

    风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 风疹严重吗?会引起不良后果吗?
      大多数后天获得的风疹预后良好,但先天性风疹大多预后不良,可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各种先天性疾病。
    • 风疹会遗留疤痕,影响容貌吗?
      风疹的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脱屑和疤痕,而淋巴结肿大也不会化脓和破溃,因此不会影响容貌。
    • 患风疹时可以洗澡吗?
      患风疹时,并非不能洗澡,但是要注意,洗澡过程中对起皮疹部位的揉搓与擦拭一定要轻柔,以防抓、擦破后引起感染。洗澡后要及时将皮肤擦干,保持皮肤干燥,同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 病因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丙类管理的法定传染病。

    风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经飞沫传播,儿童更易患病。

    基本病因

    风疹病毒可经空气飞沫、呼吸道分泌物、人与人的亲密接触传播。此外,孕妇如感染风疹,尤其是妊娠早期的感染,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诱发因素

    老人、儿童、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及艾滋病患者易感染此病。

  • 症状

    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部分患者最初可先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皮疹2~3天可消退。

    典型症状

    风疹病毒感染后,潜伏期约14~21天(平均18天),潜伏期后,患者开始出现症状。根据症状不同,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

    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约持续1~2天,3天以上者少见。

    前驱期表现包括:

    • 低、中度发热,咳嗽、咽痛,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结膜充血、畏光等结膜炎症状;
    • 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可有压痛。

    出疹期症状

    风疹的皮疹常出现于发热后1~2天,皮疹可为直径2~3mm淡红色斑丘疹,或呈大片皮肤发红,或呈针尖样皮疹。

    皮疹开始可见于面部,后迅速向颈部、躯干和四肢扩散,1天内可以波及全身,但手掌及脚底一般无皮疹。

    皮疹多于2~3天内消退,若未合并感染以及其他损害(如抓伤、擦伤),退疹后不会有色素沉着、脱屑及疤痕。淋巴结肿大消退较晚,可持续2~3周。

    伴随症状

    极少数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 并发脑炎时,可出现头痛、高热、恶心、呕吐(颅内压升高时可呈喷射性呕吐),以及精神倦怠、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表现。
    • 患者并发心肌炎时,可有胸闷、气短、胸痛、心悸、乏力等症状。
  • 就医

    突然出现感冒样症状,并出现皮疹,可能为风疹等急性传染病表现,应尽快去医院就诊,并注意与家人隔离。

    诊断流程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 之前是否去过人口密集的区域,是否接触过发热、皮疹的患者;
    • 是否接种过麻风腮三联疫苗;
    • 发病以来有哪些症状;
    • 皮疹是在发热后几天开始出现;
    • 皮疹开始出现在哪个部位;
    • 近期是否接受了治疗,接受了什么治疗。

    医生根据患者呼吸系统前驱症状、皮疹症状,结合病原学检查不难明确获得性风疹的诊断。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通过对母亲诊断获得性风疹,结合婴儿的症状表现,作出诊断。

    就诊科室

    如患者表现为发热、感冒样症状后出现皮疹,可去感染科就诊,如患者为儿童,也可去儿科就诊。

    相关检查

    查体

    视诊

    可见患者体表皮疹,结膜可见充血。

    触诊

    颈后、枕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并可能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风疹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并可能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病毒学检查

    在出疹前4~5天到出疹后1~2天,进行咽拭子病毒分离,检出率高。

    血清学检查

    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血清风疹血凝抑制抗体,可呈阳性;出疹后5~14天检测风疹IgM抗体可呈阳性;风疹IgG抗体与IgM抗体几乎同时出现,并持续升高。

    如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提示近期有风疹感染,IgG抗体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

    鉴别诊断

    风疹需要与各种出疹性疾病鉴别,包括麻疹、猩红热、登革热、幼儿急疹、药疹等,病原学检查可协助鉴别。

  • 治疗

    风疹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发热、头痛。

    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多饮水。

    当患者体温减退、大量出汗后,可给患者喝盐水,补充电解质。

    保持患者眼、口腔、鼻的清洁。

    保持室内安静、通风。

    药物治疗

    风疹目前没有特效治疗的药物,药物主要用于对症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镇咳药、祛痰药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

    是一类以解热、镇痛、抗炎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为区别于具有相似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化学上属于甾体),又称这类药为非甾体抗炎药。

    代表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尼美舒利等。

    但使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进而导致患者大量出汗而丢失液体,引发虚脱。

    尼美舒利

    • 作用

    尼美舒利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尼美舒利不会影响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相较于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其不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

    • 用法

    通过口服给药,具体服用剂量请遵医嘱,餐后服用。

    • 不良反应

    尼美舒利不良反应少见,相对较多的是消化道不适,但程度都很轻微,且短暂,还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

    • 禁忌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严重肝功能不全、严重肾功能障碍及对本品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者禁用。12岁以下儿童禁用。

    • 注意事项

    尼美舒利与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有交叉过敏反应;有出血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接受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慎用;本品通过肾脏排泄,如有肾功能不全,应根据肌酐清除率相应调整用药剂量。

    服用尼美舒利后,如出现视力下降,应停止用药,进行眼科检查;应将本品放置于儿童不易接触的地方。

    镇咳药

    右美沙芬

    • 作用

    右美沙芬为中枢性镇咳药,可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镇咳作用强,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的对症治疗。

    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长期服用无成瘾性和耐受性。

    • 用法

    通过口服给药,具体服用剂量请遵医嘱。

    • 不良反应

    可见头晕、头痛、嗜睡、易激动、嗳气、食欲缺乏、便秘、恶心、皮肤过敏等,但不影响疗效。停药后上述反应可自行消失。

    过量使用药物可引起神志不清、支气管痉挛、呼吸抑制等。

    • 禁忌

    妊娠3个月内妇女、有精神病史者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停药不满两周的患者禁用。

    • 注意事项

    用药7天症状未缓解,请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哮喘、痰多、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孕妇慎用;儿童用量请咨询医师或药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祛痰药

    氨溴索

    • 作用

    氨溴索是黏液溶解剂,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 用法

    通过口服给药,具体服用剂量请遵医嘱。

    • 不良反应

    偶见皮疹、恶心、胃部不适、食欲缺乏、腹痛、腹泻。

    • 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 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应避免同时服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影响痰液咳出;本品为一种黏液调节剂,仅对咳痰症状有一定作用,在使用时应注意咳嗽、咳痰数日后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中医治疗

    可在正规中医院就诊后,在医师指导下尝试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治疗。

    其他治疗

    针对并发症治疗

    急性喉炎

    风疹病毒会首先侵犯上呼吸道,引起喉炎。医生除了用药物进行化痰对症治疗,以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外,如出现喉部水肿,还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水肿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以解除呼吸道梗阻。

    支气管肺炎

    风疹为呼吸系统感染,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引起支气管肺炎,治疗为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心肌炎

    感染可能累及心脏,引起心肌炎。若患者有心功能不全,医生会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以及利尿剂等药物予以治疗。

    脑炎

    脑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应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缓解脑水肿;应用氯丙嗪、异丙嗪以及物理降温可治疗高热伴抽搐;防止舌头咬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吸氧等支持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

    当患者有出血倾向时,医生会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还会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控制出血。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治疗,除了在患儿成长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心理辅导,使其不会为先天疾病感到自卑,影响心理健康外,就是及时进行各种因风疹引发的相关先天性疾病的治疗,如心脏畸形、眼部缺陷、发育障碍等。

  • 预后

    风疹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出现并发症以及先天风疹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获得性风疹为自限性疾病,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感染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从出现呼吸道前驱症状到皮疹消退的时间约数天,淋巴结肿大恢复正常时间稍长,约2~3周。

    并发症

    风疹的并发症少见,主要有呼吸系统感染、脑炎、凝血功能障碍、心肌炎,其中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

    呼吸系统感染

    风疹感染可累及呼吸道,并可合并细菌感染,导致流涕、发热、咽喉疼痛、咳嗽、咳痰等症状。喉炎并喉头水肿还可出现窒息。

    脑炎

    风疹感染累及脑,可出现头痛、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呕吐可呈喷射性。此外,还会有高热及各种意识障碍表现。

    如控制不佳,可能对脑造成不可逆损伤,遗留智力、运动障碍的后遗症,甚至引起脑疝导致死亡。

    凝血功能障碍

    非病毒直接引起,而是由免疫反应所致,表现为皮肤、黏膜瘀斑、出血,甚至可能出现脏器出血,如颅内出血。

    心肌炎

    风疹病毒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表现可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 日常

    虽然风疹普遍预后良好,但在家中仍需注意对患者的护理,以利于患者更好的恢复。

    风疹是经呼吸系统传播的传染病,家人需要注意对自己的保护。

    风疹可通过注射疫苗预防。

    家庭护理

    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为对风疹缺乏了解,而在患病期间产生焦虑、恐惧等不利于身心的情绪,对此,家人应当积极向患者传播风疹相关知识,以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愉悦。

    症状护理

    • 患者发热时,可用温水擦浴,以降低体温,但禁止用酒精擦浴,虽然酒精能迅速蒸发,带走更多热量,但酒精刺激皮肤,不利于皮疹恢复;
    • 结膜炎时应避免光线刺激;
    • 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洗,并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禁止患者用手抓瘙痒处,以免合并细菌感染;
    • 出汗时应及时擦干汗液,换干净、干燥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消毒与隔离

    风疹为呼吸道传染病,在出疹后5天内都应该进行消毒、隔离措施。

    • 每天要对空气进行消毒,患者居住房间保持室内通风;
    • 护理患者时要带口罩,穿专门的衣服,用于避免飞沫与普通衣物接触和传染;
    • 护理结束后要洗手;
    • 减少患者与其他人的接触。

    日常生活管理

    • 发热期间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 饮食要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食或流食,如牛奶、蛋羹、米粥等,避免患者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 患者居住的房间应安静、舒适、通风良好、光线适宜。
    •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以免影响免疫力。

    日常病情监测

    由于风疹并发症多于出疹后数日至数周出现,因此日常应注意各种病情变化。

    体温变化

    发热时要注意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发热期间或退热后可能伴有出汗,要及时擦干皮肤,补充水分及盐分。

    皮肤、黏膜

    患病期间,尤其皮疹消退后数周内要留意皮肤黏膜是否有瘀点、瘀斑等反应凝血功能异常的表现,如发现应及时就医、及时治疗,避免进一步出现内脏出血的严重后果。

    心脏

    患病后数日至数周内留意是否有心脏的不适症状,如有则要立刻就医治疗,可能为风疹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

    精神及神经

    患病后数日至数周内要密切留意患者的精神状态,若出现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或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要立即就医,可能为风疹引起的脑炎。

    呼吸道

    风疹病毒侵犯呼吸道后,可能合并细菌感染,表现为咳嗽及咳痰,痰量较大,通常为黄色或黄绿色,还可伴有发热,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特别注意事项

    • 由于风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育龄妇女在接种风疹疫苗后至少1个月方可怀孕,孕妇不宜接种风疹疫苗,以免疫苗中经减毒处理的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 免疫力低下者,如患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抗代谢药物的患者也不应接种疫苗。
    • 过敏体质者也要谨慎接种疫苗,因为疫苗为大分子蛋白,导致过敏风险较高。

    预防

    任何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都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类,风疹的预防是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控制传染源

    由于人是风疹唯一的传染源,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以及隔离,减少将病毒传染给他人的机会。出疹后5天内都应进行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在风疹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不要接触风疹患者,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注意做好呼吸道个人防护,尤其是妊娠早期的妇女更应注意,以免引起胎儿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保护易感人群

    对儿童及对风疹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接种风疹疫苗是最有效预防风疹的方法。接种风疹疫苗后,95%以上的人可产生抗体,使人体获得对风疹病毒的免疫力,并存在长达20年时间。

    所有的幼儿都应该接种风疹疫苗。在我国,一般8月龄时接种第1剂麻疹+风疹二联疫苗、18月龄时接种第2剂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如果儿童入学时还没有进行第2剂接种,应尽快接种,最迟不应超过11、12岁。

    参考资料
    • [1] 李兰娟,王宇明主编.《感染病学 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0-113.
    •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37.
    • [3] 董妮妮,楚树坤.风疹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05):439.
    • [4] 张建中,高兴华主编.《皮肤性病学 第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0-113.
    4766
    以上内容由蒋荣猛教授参与编审
相关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出错,请点击重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