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娄邵铁路:请你不要带走我的记忆

本文作者:刘利君

乡愁,有村头的小桥流水,有家园的风情万种,也有老娄邵铁路当年的风光。

老娄邵铁路承载了我儿时去外婆家的记忆。家乡同龄人,几乎十几岁还没有看到过火车,而我比较幸运,从小就坐火车。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大年初二,母亲背着幼小的我,翻过后山,走十几里路到金星铺火车站,在那儿坐火车到洪山殿外婆家拜年,初三或初四,几个舅舅便与我们一起坐火车到廉桥火车站下车,再转坐其他交通工具,几经周转,才能到家。

我的家乡团山与流泽镇杨梅村毗邻,每年到了杨梅成熟的季节,身高不到1米5的母亲,总是第一个清早一根竹扁担挑着竹篓筐,翻山越岭去杨梅村采摘(收购)杨梅。等摘好一担杨梅,在篓筐上面摘一些树叶盖着,母亲挑着七八十斤的担子走一二十里路,健步如飞,赶上下午从金星铺经过的火车,到外婆家相对富裕的洪山殿小镇去卖。小镇有个国营企业,有一工业区二工业区,那里的职工都喜欢吃杨梅,一去便会抢购一空。第二天早上,母亲便会带着我的小舅舅与小姨回到杨梅山,加入到采摘杨梅的大军里。

那时,杨梅贩子上火车从不用买票,因为杨梅就是最好的车票,任由查票的列车员吃与拿,而列车员大多都体谅风尘仆仆的她们,不为难她们。母亲知足地说,好多的杨梅贩子去娄底湘潭株洲长沙等城市去卖杨梅,赚的钱多一点,但是开支也大,她回娘家卖杨梅,吃住不要花钱,算起来比其他卖杨梅的赚的钱不会少。年复一年,流泽镇杨梅村几十万斤杨梅就这样通过无数像母亲这样的人们的扁担,风餐露宿,通过老娄邵铁路,送进了四面八方喜爱美味的人们的嘴中。

早杨梅到晚杨梅,一般持续两个月。杨梅季节过后,因为姑姑在邵阳,母亲有空便在家乡收购鸡蛋,有了几十斤后便在廉桥上火车拿到邵阳卖,吃住全由姑姑负责,因此一趟下来也能赚个十几块钱。

贫穷岁月里,老娄邵铁路是维持我家的亲情之路,是母亲通过努力获得家庭幸福的希望之路,也是杨梅村人民外销杨梅维持生活生存之路。同时,它也是家乡人民将优质的煤、石膏、铅、锌、黄花、柑桔等物资运往全国支持国家建设的发展之路,更是家乡人民北上南下外出读书、打工追求幸福之路。老娄邵铁路,过去50多年承载了娄邵两地人民太多的幸福与记忆,为支持国家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20多年前,我从娄邵铁路坐火车南下广东谋生。如今我在粤生活多年,已经有多年没有乘坐老娄邵铁路的火车了,但它时常在我梦里出现。

去年年底,我的高中老师宋老师微信联系上我,希望我为家乡的老娄邵铁路呐喊,拯救老娄邵铁路,我才了解老娄邵铁路的近况。原来,2016年新娄邵铁路开通后,只设了邵阳、邵东、三塘铺、娄底四个站,而且新路开通运营后,老娄邵铁路停止运营,沿线人民出行较以往反而不方便。春节后我专门去看了老娄邵铁路的现状,只见沿线垃圾弥漫、渣土成堆、植被绿化被人为破坏,沿途树木被伐、路基砂石被掏、道钉被拔、乱搭乱建特别严重。有些路段已经被黄土掩埋,没有铁轨了。看到老娄邵铁路正在遭遇灭顶之灾,国家资源白白浪费,真是触目惊心,心疼不已。

历史的镜头转到60多年前,在“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时代,铁道部的铁道兵与娄邵人民一起依靠人工肩挑手提不分白昼建设,耗时一年,总长度近100公里的老娄邵铁路就建成通车了,创造了历史奇迹。开通后的娄邵铁路今天看来虽然等级不高,但很人性化,从娄底至邵阳共设了12个站,沿途有茶元,双板桥,洪山殿,双涟,金家,三塘铺,金星铺,廉桥,邵东,牛马司,范家山,邵阳,真正做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娄邵铁路通车前,邵阳仅有一条省级公路通往省城,因为有了老娄邵铁路,邵阳人才真正有了北上南下的路。

为修建娄邵铁路,娄邵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当年在廉桥二中读书的学生今天都已年过七旬,可大家至今记得,当年在学校的大礼堂里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追悼会,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起悼念人民烈士永垂不朽!铁路修至廉桥坳丰岭时,因坳丰岭全是石山,在开山凿石放炮时,铁道兵谢腊银献出了年轻生命。朋友德祥说他爷爷也是烈士,在修娄邵铁路时没能再回来。还有一位网友说他的爷爷在放炮时被山上滚落的大石头砸得身体散落一地,找了一块布包好抬回来的!刘文英将军在大陆的儿媳也在修建老娄邵铁路时,积劳成疾,背部严重受伤,导致数十年背痛,晚年驼背二十余载过完了人生,其中痛苦非语言可以形容……老娄邵铁路像这样光荣的烈士事迹,不知道还有多少?但因为时间已经久远,没有记录下来,已经被人们遗忘。

今天,当年的建设者都已成为耄耋老人,但她们至今挂念自己曾经绽放青春、奋斗过的老娄邵铁路。改革开放40年,无数人邵阳人曾经拖儿带女沿着这条铁路走向全国创业、讨生活,邵商之名,誉满天下。因此,保留老娄邵铁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教育意义,时代意义!更主要在于,它本身还有使用价值,只要稍加修缮完全可以恢复运行;如果任凭它被人为破坏、侵占、湮没,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笔者因此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利用老娄邵铁路,努力争取它恢复运营;或者将它改造为“绿道”,给沿线人民出行、休闲提供方便,也给子孙后代保留历史。

老娄邵铁路,但望你能保留,请你不要带走我的记忆。

本文编辑:令狐公子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并分享给亲友阅读,以鼓励作者继续写作。如果您有写乡土的原创佳作,请加主编微信(20734404)投稿、交流。

作者简介:刘利君,曾用名箫剑,湖南邵东团山人,身居城市,心忧乡土,漂泊流浪,也不忘根。散有作品在企业杂志、月刊及网站发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