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提升企业估值、激发内生动力,ESG如何成为价值创造“利器”?

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

  2024年5月1日,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称“指引”),成为A股首个统一、标准、实用的ESG披露标准。

  指引要求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深证100指数、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

  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理事张为国看来,全球经济繁荣也带来环境代价沉重、贫富差别、各国或一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这个角度,可以将正逐步形成的ESG或可持续发展热潮看过某种意义上的纠偏。

  “其目的是努力平衡各方利益,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他在发言中表示,作为企业践行ESG关键在于要“行胜于言”,以把握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机遇,努力提升企业和社会价值。

  践行ESG,激发内生动力

  随着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ESG表现成为企业彰显长期价值的指标之一。

  张为国近日在由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以下称“滴水湖高金”)举办的ESG主题公开课上作出分享,从公司治理、研发投入、环境因素、风险管理、利益平衡、评级机构差异、数据库建设等角度阐述了企业通过ESG实现提升价值的方式。

  公开课的互动环节中,多位现场观众的提问围绕中小企业践行ESG的必要性与路径展开。张为国表示,在食品等行业或环保等维度形成一定规范是趋势所在,但在各行业广泛推广ESG强制信息披露并无必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何践行ESG是当前中小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之一,其意义在于提升企业形象、吸引投资与融资、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人才吸引与员工激励等多方面。

  也不应忽略的现实是,尽管中小企业主普遍认可ESG的社会意义,但ESG实践往往需要企业在初期进行一定的投资,比如购买环保设备、改善工作条件、建立合规的治理结构等。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企业来说,这看起来像是一项额外的财务负担。

  小熊U租母公司凌雄科技合伙人华宝城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视角。他认为,不应将ESG披露当作成本或负担,在执行要求时敷衍了事。建立ESG框架并推动实践的过程,正是公司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的契机。

  在他看来,现阶段尚不适合公开披露或无足够人力完成完整ESG报告撰写的中小微企业,也可以评估撰写“内部ESG报告”的可行性。尽管ESG信息披露并非境内非上市公司刚需,但这无疑是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规范度与透明度,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良好选择。

  凌雄科技总部位于深圳,2022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后每年向公众披露ESG报告。华宝城发现,参与报告编制让公司员工更为了解公司战略和发展目标,深度参与报告调研和撰写的团队对公司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高校发力ESG教育

  随着境内资本市场对ESG及可持续发展信披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已将ESG纳入其经营目标,ESG人才成为“香饽饽”。

  我国目前对非上市公司尚未有明确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但随着全球对ESG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国内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动,非上市公司正在迎来越来越多来自投资者、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的期望。

  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ESG人才吸引力洞察报告2023》,ESG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较为稀缺,而ESG在国内还在起步阶段,人才更显金贵。在ESG人才需求大涨的同时,招人方不惜重金求贤。

  其中更为紧俏的是精通ESG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从区域和行业角度来看,ESG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在商业、金融相对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其重要原因是ESG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和风控属性。

  具体来说,企业较青睐复合型ESG人才,要求人选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环保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一定的金融、财务知识,熟悉资本市场运作规律,了解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具备跨部门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参与制定组织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截至当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麻省理工学院、荷兰鹿特丹大学等海外高校都设立了ESG相关课程或研究项目,国内多所高校也将ESG课程纳入MBA教学体系。

  “即使一些企业本身未受到监管要求进行披露,也有上下游大型企业推动他们去做这件事。”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访问教授、上财滴水湖高金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研发教授之一邱嘉平介绍说,当前ESG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学院正在参与到ESG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开设了国内首个“ESG+金融”方向的MBA项目。

  在他看来,未来的ESG人才需要兼备商业知识、ESG专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企业ESG实践落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