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是一种局部的牙槽骨壁的局限性骨髓炎,主要发生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是由口腔细菌引起的骨创感染。目前多认为创伤和感染是其主要病因。干槽症一般发生在拔牙后3~4天,拔牙创局部有持续性的剧烈疼痛,并且牵涉到耳颞部及头颈部。患者可出现张口受限、低热、伴全身不适的症状表现。本病主要通过止痛、清创等措施进行治疗,预后较好。
目前干槽症病因复杂,并不明确,但可能与局部血运差、手术创伤过大、拔牙创伤感染等有关。
干槽症的病因尚不眀确,相关学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考虑干槽症的发货所能可能与感染、创伤、解剖部位等因素相关。
干槽症是混合感染引起的,细菌感染引起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溶解,导致患者出现本病,其中厌氧菌发挥重要作用。
因手术、外伤等局部创伤,导致患者患处易发生感染、血管血栓、凝血障碍等情况,最终演变为干槽症,但目前这种说法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干槽症发生的解剖部位在临床学者看来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下颌磨牙区较厚的密质骨使血液供应不良。下颌牙拔除后,由于骨腔大,血凝块不易附着,易感染,故易形成干槽症。
身体处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的状态,比如患有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服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容易诱发感染,进而发生本病。
口腔卫生习惯差,不规律刷牙,未能及时清理食物残渣的人群,较常人发生干槽症的记录表更高。
临床数据显示,多数干槽症患者存在吸烟现象,说明吸烟是本病的高危因素。
干槽症的主要病因是拔牙过程中的损伤导致感染所致。以前拔除阻生齿由于没有涡轮机等设备,拔除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拔牙锤、凿子等工具进行劈、撬、锤等操作,或者没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造成的创伤较大,感染机会较高。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用拔牙器械的产生,目前拔除阻生齿造成的损伤较小,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干槽症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了。干槽症的发生率在1.5%。但是吸烟者的干槽症发生率高达40%。
年老体弱的拔牙术后患者。
女性拔牙术后患者。
口腔卫生状况不佳的拔牙术后患者。
有吸烟习惯的拔牙术后患者。
本病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拔牙后,患处部位出现疼痛,牙龈红肿,甚至出现低热、乏力的感染征象。病情严重的患者于他人交谈时,他人可闻及患者口腔中散发着腐败臭味。
拔牙后2~3天,感觉局部有持续性剧烈疼痛,并且牵涉到耳颞部及头颈部。局部牙槽窝内凝血块呈暗灰色,坏死组织逐渐脱落,使牙槽骨暴露。拔牙创口周围牙龈红肿,牙槽骨壁表面骨质坏死,有灰白色假膜覆盖,创口有腐臭味。局部淋巴结肿大,压迫时疼痛,张口受限、低热、伴全身不适。
一般患者拔牙后会出现一定的疼痛不适,其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拔牙后疼痛不能缓解,考虑可能是干槽症,需要及时就医明确,再给予对应的治疗。
如拔牙后出现疼痛加剧,且使用止痛药无法缓解,需要及时就医。
一般去口腔科、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是否选择去正规医院进行的拔牙?
拔牙后多久出现的疼痛?
疼痛的程度是怎么样的?
是否存在加剧疼痛的刺激情况?
有没有使用止痛药?止痛效果如何?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看牙槽窝是否有血凝块脱落等情况,以辅助判断病情。
可以观察患者疼痛部位,利于排除是否存在其他情况。
拔牙后的2~3天,拔牙窝出现剧烈的持续性疼痛,并且疼痛向耳颞部及头颈部放射,疼痛可长达十余日。
拔牙窝内空虚,血凝块脱落,或者有腐败坏死的血凝块残留,呈灰白色,拔牙窝内有腐臭味。
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低热、全身不适。
干槽症,其症状典型,诊断明确,无需鉴别。
干槽症的治疗原则是彻底清创,隔绝外界对拔牙窝的不良刺激,不能仅依靠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由于一些干槽症患者会伴有感染,需要通过抗生素来控制患者的感染。可选择青霉素、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甲硝唑、替硝唑、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具体药物需要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皮试来选择。
由于干槽症患者往往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有时需要给予有抗炎、镇痛的作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用以缓解症状。可选择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局部麻醉下,对拔牙窝进行彻底的清创,清除拔牙窝内的腐烂肉芽、腐败坏死组织等一切不良刺激。
然后使用3%的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拔牙创,直至拔牙窝内没有腐臭味。
在拔牙窝内放入碘仿油纱,隔绝外界对拔牙窝的刺激。
1周后,可取出碘仿油纱,此时牙槽窝骨壁上已经形成肉芽组织,开始逐渐愈合。
干槽症预后较好,对症治疗,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及习惯,一般2~4周即可痊愈。
本病一般能治愈。
饮食上主要以温凉稀软的食物为主,同时注意蛋白质的摄入,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即可。
加强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
适当降低工作强度,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不能进行剧烈运动或者重体力劳动。
去专业的医院进行拔牙或其他口腔治疗,避免不正规操作带来的损害。
注意口腔卫生,按时刷牙,及时去除食物残渣。
4838点赞
[1]燕贵军.精编口腔科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18.235.
[2]张栋.现代口腔疾病诊疗新进展下[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2017.296.
[3]姜晓蕾.口腔临床医学新进展[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15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