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内蒙古宁城县:“菜果牛”奏响“致富曲”-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13 14:29:18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内蒙古宁城县:“菜果牛”奏响“致富曲”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13日电(石毅)“抓住‘菜果牛’,致富不用愁。”这句口头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广泛流传。

  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会处的宁城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五山四丘一分川、山多人多耕地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让群众走实走稳富民路?产业振兴是根本。近年来,宁城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出“山栽果、川种菜、丘陵养肉牛”的产业布局,让“菜果牛”三大产业担当主角,在“扩量、提质、增效”方面加劲发力,唱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的万亩番茄园区。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菜篮子“蔬”写好“钱”景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樱桃、鲜嫩的滑子菇、修长的尖椒、圆润的紫茄……春夏交替之际是设施蔬菜的生长关键阶段,宁城大地鳞次栉比的设施大棚内各类蔬果长势喜人。

  设施农业是宁城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在为当地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内蒙古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县,宁城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5亩,且多为丘陵坡耕地。面对“靠天吃饭”的困境,当地立足中国北方高原寒地自然环境特点,利用智能化温控大棚等农业设施,种植蔬菜供应各地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走进宁城县大城子镇,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番茄藤蔓上挂满成串的果实,红红绿绿的小番茄鲜艳欲滴。

  “每年冬夏各种一茬,越冬茬西红柿100米暖棚纯收入3万多元,夏茬50米冷棚还能收入2万多元。”37岁的杨立杰是土生土长的下五家村村民,每年靠两茬大棚西红柿能收入5万多元。

  以前,宁城县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自从县里发展设施农业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回乡种植蔬菜。

  宁城县一肯中乡万亩尖椒产业园区,一串串绿油油的尖椒挂满枝头。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近年来,宁城县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从资金、政策、技术等几大方面破解难题,为全力发展设施农业保驾护航,让更多农户搭上“致富快车”。在政策推动与效益拉动下,宁城县的设施蔬菜产业正在迈向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目前,宁城县设施农业达到53万亩,年产各类蔬菜163万吨,年产值65亿元,规模居内蒙古首位。从业农户7.3万户、17.5万人,设施农业为全县农民年人均增收超过8200元。

  宁城县园囿蔬菜合作社员工贾蒙正在包装辣椒。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宁城县已建成辣椒、茄子、番茄、黄瓜、韭菜、食用菌6个万亩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和2个万亩集聚区,64处日光温室千亩园区,58个设施农业专业村。注册了‘宁城黄瓜’‘宁城尖椒’‘宁城番茄’‘宁城滑子菇’4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宁城县农牧局局长张勇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蔬菜是畅销京津冀等的“抢手货”。

  宁城县先后与北京新发地、首农集团、上海江桥市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盒马鲜生等20余家企业和市场达成合作,年均外销蔬菜超过160万吨,销售额64亿元。

  宁城县正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温控种苗示范园。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为了全方位提高设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菜篮子”拎得更稳更好。宁城县正在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智慧“菜篮子”。2024年,力争完成老旧棚区“普及型”改造5万亩、“升级型”改造1.5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万亩、冷棚2万亩、“高端型”玻璃温室30万平方米,2024年宁城县被认定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正积极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宁城县先后荣获全国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小苹果”变身“大财富”

  暮春时节,行走在宁城县的乡村公路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苹果花把大地装扮得像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微风拂过,淡淡的苹果花清香在空气中弥漫。

  宁城县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是内蒙古最大的苹果集中种植区。得益于海拔高、纬度低、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等自然优势,这里盛产的苹果皮薄汁多、甜脆爽口,深受大众青睐。

  宁城苹果个个色泽红润、光鲜亮丽,皮薄汁多。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依靠科技种植、分级分选、冷链仓储、精深加工等方式,不断延伸全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苹果产业改造升级。如今,“小苹果”已发展成当地重要的富民产业,每年有9.8万果农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0%。

  在小城子镇,有一个被果农称为“苹果银行”的果蔬冷链集配中心,该中心的气调保鲜库采用低温与气调技术,延缓苹果新陈代谢速度,使果品达到最大程度保鲜。

  宁城县五化镇马营子村的苹果种植基地架设的防雹网,为果树穿上了一层白色防护衣。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过去,制约宁城苹果发展的是仓储库存问题”,宁城县县长张海轩说,果农的苹果在秋季集中下树后,存放在自家院子里,遇到积压,无法延长保质期,只能低价销售。

  为提高全县的果品贮藏能力,去年宁城县启动建设果蔬冷链集配中心,一期项目已建成存储总容积近1万立方米的气调保鲜库和400平方米的果蔬仓储库,储存果品可达500万斤以上。果农可以把苹果存入保鲜库等行情好了再卖,有效解决了苹果集中收获上市“价贱伤农”的问题,实现溢价增值。

  据统计,宁城县苹果经济林面积为25万亩,其中盛果期经济林8.2万亩,建成万亩以上林果乡镇6个、千亩以上林果产业园38处。大城子镇下五家村村民徐海龙原来在自家山坡地种植了5亩苹果,2018年,他承包山地,成立兴隆农场搞起林果种植,在合作社资金、技术、服务的加持下,种植面积增加到140多亩,并引进新品种,每年收入50余万元。

  徐海龙说,原来小打小闹种苹果,质量把控、销路等都是问题,现在农场集约种植,产品质量、经营管理水平都提高了,订单不断,销路非常好,也形成了自己的小品牌。

  宁城县小城子镇八家村林果产业园。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目前,宁城县共有23家苹果种植合作社,并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了宁城县果树经济林协会,统一管理、统一包装“宁城苹果”商标;连续举办6届“宁城苹果节”,持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2015年,“宁城苹果”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2023年,“宁城苹果”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酵素、富硒、SOD等一系列宁城县功能性特色苹果畅销国内外市场。

  “牛路子”鼓起“钱袋子”

  作为农业大县的宁城县,境内既没有草场,也没有草原,但拥有201.9万亩耕地,年产玉米70万吨、秸秆70万吨。

  借助这一资源优势,宁城县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思路发展肉牛养殖业,走出了一条肉牛养殖产业富民的“牛路子”。

  宁城县忙农镇成峰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养殖户正在给肉牛添加饲料。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在位于八里罕镇的茂森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宽敞的牛舍内,上千头健硕的安格斯肉牛正在咀嚼着草料,“哞哞”声此起彼伏。

  “我们采取公司加农户模式,以八里罕镇为原点,辐射带动全县高品质肉牛的养殖,未来计划发展到5万头。”公司总经理张树满说,安格斯肉牛与普通牛相比,每头牛的附加值最少能增加3000元。

  据统计,八里罕镇现有规模化养殖小区16处,肉牛养殖合作社20家,3800余户农牧民从事肉牛养殖,肉牛年存栏10万头。

  八里罕镇位于宁城县中西部,是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通往京津唐的重要通道,总面积37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占全镇总面积的80%,肉牛产业是这里的传统基础产业。

  宁城县八里罕镇黄牛交易市场。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多年来,宁城县立足各区域地势特点、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肉牛养殖形成了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发展优质母牛、东部平川区重点发展育肥牛的“西繁东育”产业格局。

  走进距离八里罕镇近60公里的忙农镇,在前三家村肉牛养殖小区,一栋栋标准化牛舍干净整洁,养殖户们正在给自动撒料车填装饲料,然后驾驶着装满饲料的自动喂食车喂牛,宽敞明亮的牛舍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

  为了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改变一家一户零散式养牛效益低、污染环境的传统养殖模式,宁城县整合各类资金向标准化养殖场、规模化集聚区集中投入,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引导农民建肉牛养殖小区。

  宁城县忙农镇成峰万头肉牛养殖基地。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目前,宁城县肉牛存栏51.4万头。其中存栏10万头以上的养牛大镇2个,存栏万头以上的乡镇14个,万头肉牛养殖集聚区3处,千头肉牛养殖小区69处,百头肉牛规模养殖场420处。有大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1处,大型肉牛交易市场4处,有机肥加工企业8处。

  “起初在家里养殖15头肉牛,2018年搬进养殖小区,现存栏230余头,每年收入40万元左右。”忙农镇前三家村养殖户赵玉华说。

  宁城县绿草地养殖专业合作社一角。新华网发(齐学涛 摄)

  宁城县农牧局局长张勇说,通过多年发展,宁城县肉牛产业形态由“主产业”升级为“强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基本形成了集肉牛改良、育肥、销售、屠宰加工、粪污处理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肉牛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支柱产业。

  产业兴,县域强;县域强,宁城兴。地处燕山北麓高原腹地、总人口超过60万的宁城县正在聚焦聚力“菜果牛”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奏响共同富裕“协奏曲”,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海报制作:李楠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