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北频道

“最强大脑”赋能科技创新

2024年05月22日08:56 | 来源:河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最强大脑”赋能科技创新

雄安新区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落幕

“最强大脑”赋能科技创新

5月11日,2024年“雄才杯”创新创业大赛暨项目与基金对接路演会举办。这是参赛选手正在进行项目路演。 河北日报记者曹铮摄

5月11日,2024年“雄才杯”创新创业大赛暨项目与基金对接路演会举办。这是参赛选手正在进行项目路演。 河北日报记者曹铮摄

5月12日,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疏解高校的200名博士研究生齐聚雄安新区,参加“疏解高校博士雄安行”活动。主办方供图

5月12日,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疏解高校的200名博士研究生齐聚雄安新区,参加“疏解高校博士雄安行”活动。主办方供图

5月19日,以“聚雄才·创未来”为主题的雄安新区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落下帷幕。一年一度,连续两届,在“不见不散”的约定背后,各地人才和“未来之城”擦出怎样的火花?又有哪些产学研融合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上演?于雄安而言,此次活动释放了哪些信号?

信号一:

从实验室到应用场,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赋能

项目的技术创新体现在哪里?项目如何实现盈利?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5月11日,雄安新区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先导”活动之一——2024年“雄才杯”创新创业大赛暨项目与基金对接路演会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150项创新成果轮番发布展示,5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项目评审。

“我们的核心技术包括绿色电合成技术、国际首创电化学技术生产高纯联苯二酚等。目前已经研发了实验室和中试电解装备。未来,这套装备还可用于合成药物中间体、香精、香料等产品。”雄安杰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徐海超带来的“绿电合成新材料技术”受到各方青睐。最终,该项目获得特等奖。路演过后,不少企业负责人找到徐海超,表达希望能够深度合作的意愿。

事实上,已在绿色材料领域耕耘多年的徐海超在不断思索如何实现科研产业化,让实验室的成果产生更大效益。2023年9月,徐海超带领团队在雄安新区落地“绿电合成新材料技术”项目,并创立雄安杰青科技有限公司。丰富的资源、完善的配套服务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赋能,成为徐海超“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获得特等奖的,还有芯联新(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窄线宽激光器”项目。芯联新是一家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的创业公司。董事长陈伟是一名80后创业者,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拥有近20年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工作经验。“窄线宽激光器可应用在卫星激光通信、气体传感、智慧交通、智能管廊、量子计算等场景。”陈伟介绍,公司已落地雄安科创中心,目前,研发的小型化窄线宽激光器即将批量出货,宇航级激光放大器、相干光通信收发器件等产品已有样品。

向“新”而行,追“新”而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雄安新区一直在发力。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雄安新区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同时,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也让创新型企业在雄安新区加速聚集。

信号二:

“最强大脑”云集,彰显人才硬核支撑

“院士专家雄安行”活动中,60余名院士专家为新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交流会上,百余名高层次青年人才汇聚一堂,就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优秀经验进行交流分享;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疏解高校的200名博士研究生,深入了解雄安新区最新建设情况和科技创新情况,感受一座新城的发展脉搏……科技·人才·创新周期间,一个硬核的高端智库“朋友圈”持续扩大,其中既有国内“最强大脑”,也有业内顶流专家,还有不少高校在读学生。未来,他们将在参谋智囊、决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雄安新区人才工作的“智”量更高。

高起点,高站位。为了做好科技、人才、创新工作,雄安新区正在下一盘大棋——

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为青年才俊提供更好的成长发展空间。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平台建设是重要支撑。近年来,新区建起雄安科创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健康中国传播大厦、智能网联大厦、中关村科技园等产业载体,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推出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桥梁。设立“雄安科技创新专项奖励”,支持创新主体立足雄安开展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雄安新区的人才政策,特别是‘雄才十六条’,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无限可能。这里不仅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还有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我相信,在雄安,我可以在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时,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第二次来到雄安新区的北京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博士研究生冯新宇,感受到雄安新区澎湃着创新动能。他希望毕业后能参与雄安新区建设,为打造数字城市和保护数据隐私贡献力量。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服务人才竭尽所能……走心暖心的人才政策持续推出,雄安新区人才创新创业的动能更加澎湃。

信号三:

“新岗位+新平台”,助力更多“种子”扎根

人才就像“种子”,如何千方百计把“种子”变成“大树”?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始于“引”。在雄安新区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启动活动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化基地暨雄安重大装备金属新材料研究院等8家高水平创新平台集中揭牌。未来,这些平台将大力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为支持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雄安新区执行“特岗特薪”政策,根据聘用急需人才的岗位类别,按用人单位给付薪资的50%至100%给予岗位奖励。5月12日,雄安新区公布了2024年“特岗特薪”岗位清单,包括16家企事业单位的37个特聘岗位。

“雄安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超前出台吸引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驻雄安、落地雄安的一系列政策,为国家高水平创新资源扎根进驻雄安,为高层次优秀人才汇聚走进雄安,在雄安施展才华、成就梦想,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和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说。

为提升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雄安搭建起更多开放引才的平台载体。此次活动期间,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天津市科学技术局、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京津冀外籍人才服务联合体工作基地合作备忘录》。未来,五家单位将加快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工作基地、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作基地、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基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工作基地,以工作基地为载体,加快外籍人才智力集聚,更好地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撑。

“聚雄才·创未来”,雄安新区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虽已落下帷幕,但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对人才的“磁吸效应”正不断显现。正如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晓龙所说,“其实不必去远方,雄安是个好地方”。(记者解丽达、曹铮)

(责编:杨文娟、方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