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2012-05-18 4页 doc 35KB 3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401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一、学习心理因素的内容表现 学习心理因素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它包括一系列的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按心理活动对学习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这些心理因素分为: 心理的认知因素;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因素不仅构成学习的心理结构,也是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是决定认识过程速度与水平的主要因素,也称为智力(或理性)因素。 心理的意向因素。动机、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意向因素与学习者的积极状态相关。这种决定意向过程的主要因素称为非智力(或非理性)因素。 人们在...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一、学习心理因素的内容表现 学习心理因素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它包括一系列的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按心理活动对学习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这些心理因素分为: 心理的认知因素;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因素不仅构成学习的心理结构,也是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是决定认识过程速度与水平的主要因素,也称为智力(或理性)因素。 心理的意向因素。动机、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意向因素与学习者的积极状态相关。这种决定意向过程的主要因素称为非智力(或非理性)因素。 人们在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过程中常存在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甚至把学习的心理过程视为单一的认识过程。这对开发学生的心理动因是不利的。事实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决心.鼓励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向既定目标奋进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心理的认知因素与意向因素的辩证统一才是构成学习心理发展动力的客观规律,它们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学习心理因素研究的内容之二是学习的个性心理特点,它表现为能力、气质和性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与差异,以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真正使塑造个性、培养能力、性格优化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教育工作更有预见性、针对性和成效。 学习心理因素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学习的集体心理及其课堂表现。这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认知或行为在集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人的活动效率依其是单独进行还是与他人同时进行而有所不同,与他人同时进行或在集体中进行时,相互之间则会形成心理激发作用,从而影响活动效果。从众的积极作用是使成员在行为上具有某种一致的规范性并能约束不规范的心理及行为。其消极作用是个人在集体中会使个人意识减弱而减少对自身冲动行为和情绪的约束,当个人对集体失去信任时,还会对错误行为盲目从众地附和。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整个集体比教育个别的人来得重要,即是说明利用集体从众心理积极作用的重要性。 竞争心理。竞争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活动形式,在这活动中,个人为取得成绩而与别人展开较量。竞争有利的一面是能激发个人的努力和提高工作效果,能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志向水平,以及缩小能力与成绩的差距。竞争还不够能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增强学习的乐趣。竞争消极的方面是竞争可能引起学生过分地紧张和焦虑,从而抑制学习。严重时,一部分学生考试时被迫作弊。为适应社会,学生必须要面对竞争,这就涉及一个尺度,教师如何处理尤为重要,适当的之一就是采取集体性的竞争,如组与组.班级与班级间等,缓急个体间不适当竞争引起的个体的孤立与对立。 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明显趋势是将教学建立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统一的基础上,且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与对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探究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其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严谨的集体心理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然后再与教师的威信结合形成情感化的目标意识,乃是整个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一般特点 青年初.中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基于其迅速变化的生理特点之上的。学生的主要生理变化是身体的急速发育和性成熟,这给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变化。 学生的心理有了较多的社会需要,观察、记忆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具有了成人感和积极参加群体活动及友谊的需要。 学生的辩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快速发展,不盲从他人是高中阶段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的情绪情感内容日趋丰富深刻,学生情绪的两极性较突出.延续性和内隐性也较为强烈。学生的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生理成熟.社会化与个性三方面在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身上体现突出,可他们生理成熟的过程是不平衡的,社会交往与活动的范围还很有限,个性的发展和道德品质尚不成熟。他们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阴暗面的影响,比如游戏、录像、淫秽书刊等,也有少部分学生无法处理情感问题出现早恋现象。在人际交往中一部分学生的闭锁心理,舆论环境中逆反心理,理智感与道德感的相对模糊,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尊心,既要做学生的朋友,又要严要求,及时地批评、教育和疏导。 三、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的心理的障碍表现在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成就动机低下、学习焦虑、心理脆弱、情感挫折、情绪波动大、交往不当、行为不良、责任心不强、虚荣、孤僻等诸多方面。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又有学科自身特点、教材内容编排和教师教法的原因等等。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要因素有: 3.1 学法不当;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愿意学就能学好,不存在方法之类的东西。其相信学习是一份灵感加九十九份的汗水。但有学习欲望和勤奋精神的人凭自己的兴趣随意地学习,其效率往往是极低的。有研究表明:当努力不到位时,学习成绩不会好,当学习时间过重,负担过度以至焦虑时,反会产生超限压抑,学习也会下降。心理学家指出学习者应努力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如阅读、记忆、听课、制订、应试、调节欲望、节约时间的方法等。 有的学习则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方法一定好,甚至有的学生抱怨说学习时间总是不够。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只知蛮干而不知巧干,结果效率低下,还因此认为自己不比他人聪明,久而久之便把学习视为讨厌之事。“虽讨厌,又不得不学。为了父母和家庭。”这样带有抵触情绪学下去,同时又无视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提高。后果是不用说的。 3.2习惯不良; 有的学生自恃智商高,而不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学习,导致成绩大滑坡。一般说来,高智商与低智商的均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正常的智商。恰恰是正常智商的学生成绩悬殊。究其原因为,智力为一种潜在的智慧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其动力系统。人的智力因素要发挥最大效能,必须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所为聪明反为聪明误,即是这个道理,本不聪明的人再自以为聪明,更是不得了。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学习过程中抱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勤苦精神、学习马虎、书写潦草、不听劝告与批评、自以为是的大有人在。其实,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 3.3教法不当。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与技术不当,导致学生学习的众多困难。主要表现为:强调知识的量的积累,轻视质的变化;强调记忆,轻视思维;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轻视内化转变;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强调学会,不强调会学;以课本为主,而不以人为本;重视教法,轻视学法;注重学生的被动接受和传授,不注重知识背景和探究;只有信息的单向输出,而缺少双向多向的交互;教学是封闭性的,不面向社会和生活,缺少开放性;教育以管为主,以爱为出发点的的教育少等等。     很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与方法值得商榷,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成绩的过分关注、对学校教育的过分干预势必将孩子的心理引向极端。 教学观念与方法的不当,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学生对教师、家庭的依赖性增强,无法体会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快乐,终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激情、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抑和扼杀。 四、学习心理的疏导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竟争。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在这样的情境中,对成败原因成分的认识差异将使同一结果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主观意义,并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能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归因。这将助于学生正确面对现实竟争的压力,面对成绩及再次失意、挫折后的担忧与恐惧,并将成败归因作为联系过去与未来、可能与现实、计划与行动间的心理纽带,从而保持持续的信心与内动力。 维纳成就归因理论给我们一定的启示。维纳归因理论将决定成败的原因分成四种,即:人的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和运气。前两者是内部原因,后两者是外部原因。而四种原因中只有人的努力程度是可控的,其余的三者均不可控。人的能力、工作难度是稳定的因素,人的努力与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 研究表明,在竞争的条件下,将成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因素——能力,更能体现成功的价值,对个体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更能将个体与一般人区别开来,更能使成功成为个体素质优异的标志,也更能使个体享受成功的喜悦。相反,如将内部非稳定的因素——努力视为成败的主要原因,那么成功对个体学习竞争的价值就不突出了。与上述对应,在失败情境中,个体在为失败承担一定责任的同时,将成败归因于外部的稳定因素——工作难度及非稳定因素——运气上,是个体面临失败时恢复人格的重要途径,而若归因于能力,则易使用个体丧失进取力。 总之,无论将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其影响都是相对的双重的,我们应遵循不求客观但求科学的原则,指导学生适当地自我肯定与否定,实现自我概念的转变、自我心理的调整,以始终保持心理的内驱力,由失败走向成功,由成功走向再一次的成功。针对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基础决定论、师资决定论、前途迷茫论等认知心理,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常常比教学工作来得重要。在这项特别的工作中,教师应正视人的复杂性,一味地高压与堵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五、教学对策 学习是人生的一大需要,而学会与会学则是学习的终极目的。由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心理的要素集中在兴趣与思维方法上。教师在对学生个体或团体进行心理教育时,应善于利用兴趣的作用,更应学会培养和调控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的主要方法有: 5.1.1.利用成功心理满足培养兴趣。 兴趣源于爱好,而成功给人予心理满足和精神抚慰,也给人以自身价值实现的快乐和人格实现的欢愉。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自觉经常地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并及时予以肯定。特别在高一起始阶段,一部分学科难度较大,教学尤不宜过深过难,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因此,教师要注意降低跨度、注重梯度,这对保护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5.1.2利用情感交流与沟通培养兴趣。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往往取决于他对该科教师本身的认识态度。如果教师深得学生们的信赖,自然学生的兴趣将转移并集中于该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在与学生日常的接触中消除学生的忌讳心理,增强融洽的气氛,强化彼此的信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5.1.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兴趣。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并联系实际问题,注意教法的多样新颖,能够富于启发性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会把学习当作内心求知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另外,组织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对培养发展兴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兴趣的培养还有其它方法。但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冷热病“,兴趣说到底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决不能代替实际的努力过程,不能取代艰辛的劳动和必须的代价。 学习过程中,思维是打开知识门窗的先导,思维力的强弱是衡量智力的重要标志。培养思维力的主要方法如下: 5.2.1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知识与思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力的提高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和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的迁移能力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5.2.2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来得重要。朱熹有语:“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的思维由总是由问题开始,学生头脑中能产生问题并提出来,说明他存在未知。而有疑质疑易激发人的探索心理,并引导人努力思考,使未知转为已知。思维在思考寻求解题途径中逐步深入,在检验结论、得出结果中发展并终止。由此可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并且紧扣教学要求,抓往关键的重点难点归纳,择其要点加以点拔,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思维中心,避免思维的混乱、阻塞,使思维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5.2.3养成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应具有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思维习惯会通过教学过程流露出来,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注意自己不良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要作好示范,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陶冶学生。绝不可含糊其辞或要求死记硬背,因为这些做法对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起着负面作用。 5.2.4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培养科学方法。 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学家费曼说:“教师讲授不是帮助学生对付考试-------而是让学生欣赏奇妙的物理世界以及物理学家观察它的方式”。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如何运用巧妙的实验手段、卓越的哲学思想、严格的数学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辩证思维还具有变通和发散功能。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并传授给学生。对同一问题应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也可改变已知条件、情境进行适当的变化,借以训练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六、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学习心理乃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深刻课题。
/
本文档为【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